内容详情
2016年11月22日
精神文明的力量
阅读数:1642
本报记者 黄洁 通讯员 刘建睿
年序陈谢,气象维新。时间很快走到了年度交汇点上,回首2016,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一股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放眼城区各主干道,制作精美的“淮安区好人”宣传牌、“讲文明树新风”灯箱随处可见;众多身披红带、手执红旗的志愿者,服务在街头,奉献在基层……
这是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绘出的靓丽风景。近3年来,我区先后涌现出各级各类道德典型171人,其中“中国好人”2人、省级道德模范8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42岁的张勇,从警已经19个年头。19年里,他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搜集各类信息10多万条,获取线索助力破案130多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96名,辖区发案率处于周边最低,群众满意率一直排名分局社区民警首位。
如果他的工作止步于此,也许不会成为群众眼里“最可信赖的人”。打动百万淮安市民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2011年9月,陶某因情感纠葛,将汽油泼到妻子身上并点燃,致其烧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最终被判刑。办案期间,张勇了解到,陶某父母早亡,8岁的女儿佳佳只能与身有残疾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张勇对陶某说:“你好好改造,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
此后,张勇多次跑村镇、找民政,帮着这家人申请低保。就连佳佳学校开家长会,张勇也以“警察爸爸”身份参加,从没缺席。张勇的爱人常带佳佳去买衣服、看电影。张勇的儿子和佳佳同岁,张勇夫妇不时会把佳佳带回家住几天,还带上她一起出去旅游。佳佳外公看到外孙女变得活泼开朗,动情地说:“整整5年,张公安给了佳佳一个完整的家。”
一句承诺,他坚持了五年,用大爱温暖了服刑人员家庭。张勇的事迹在网络上传开后感动了很多人,一些网友纷纷表示,从中感受到了“爱”的份量。
2015年7月,以张勇为法人代表的“淮安世纪爱心服务队”正式组建,成为全市首个由公安民警牵头组建的爱心志愿者团体。在张勇故事的感召下,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目前,“淮安世纪爱心服务队”志愿者人数已达206人,先后走访看望帮扶特困儿童100余名,筹集发放被褥22床、衣服100余件、大米30余袋、食用油55桶、牛奶120余箱、猪肉40公斤、鞋子16双,发放帮扶慰问金15000余元。
张勇只是“淮安区好人”这座花园里的一缕芬芳。在岁月的长河里,“淮安区好人”不断涌现:成立“基金会”,20年坚持助学敬老献余热的流均镇马铺村退职支部书记黄益寿;坚持10年为34名尿毒症血透患者乘车买单的泾口镇村民张桂忠、李兆英夫妇;援疆一载,反腐肃贪建功勋的检察官王永刚……
好人们犹如一朵朵微小的浪花,激荡起最洪亮的文明潮。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漫步镇淮楼东西路,沿街户外大屏上滚动播出淮安区好人事迹,配有好人图像和简单事迹的灯箱广告格外夺目。今年,我区将镇淮楼东西路精心打造为“淮安区好人事迹展示一条街”,成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为实现用淮安区好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目标,我区建立评选网络,每季度评选“淮安区好人”,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名单及先进事迹,引导干部群众见贤思齐。
为扩大身边好人影响力,我区还在所有社区、村居、小区、文明单位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好人榜”,让人们学有榜样;为扩大评选规模,开展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树立行业标杆。
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为进一步营造“学好人、敬好人、帮好人”的浓厚氛围,我区实招频出——
丰富活动载体。在报纸、电视台开设“淮安区好人榜”专栏专题,对好人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增强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开展“我与文明同行”主题活动,使先进典型“育得多”。
拓展宣传阵地。在成立乡村“道德说唱团”的基础上,开展“身边好人走进道德讲堂”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鼓舞人,使先进典型事迹“唱得响”。
加强关爱帮扶。我区建立关爱帮扶长效机制,通过节日慰问、开展有针对性地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道德模范和“淮安区好人”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传承善良、传递善举的道德观念蔚然成风,深入人心,使先进典型“立得久”。
感动在持续,正能量在传递。在一个个像张勇这样的“淮安区好人”、潘恒球等道德模范的事迹影响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凡人善举正进行着爱的接力,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筑起淮安区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