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11月22日
在挚爱中书写华美乐章
——记区首届最美教师、周恩来红军小学老师张晓玉
阅读数:1493
咸高军 瞿顶湘
图为张晓玉在执教公开课
从教18年了,最美的她是最忙碌的。她担任周恩来红军小学教科室副主任、讲解团负责人、《恩来红小报》版面编辑、年级教研组长等职,头衔多、事务忙,但她从无怨言。校园里,总能看到她“金牌主持”的风采;教室里,总能听到她谆谆善诱的话语;校报上,总能看到她编辑的清新文字。
她从未停歇过忙碌的脚步,这永不停息来自于她对工作的责任,这执着奉献源于她对教育的挚爱。衣带渐宽终不悔——张晓玉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谱写出一首华美的教育乐章。
精湛教艺背后的汗水
学生说,张老师上课非常生动,非常有趣,我们爱听她的课;同行们说,听张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专家们说,张老师对教材理解深透、教学程序设计合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教学语言准确生动。
然而,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切,她曾洒下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辛劳?
与她共过事的许多同志都知道,她的案头堆满了很多中外教育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专著。叶圣陶、袁微子、于永正、苏霍姆林斯基……多少个夜阑更深,多少个晨光熹微,她埋头于灯下,执着于案前,贪婪地阅读,潜心地思考。不到两年,她写了近5万字的读书笔记。
“不学习,教艺难提高;教艺不到位,效果难保证。”张晓玉这样认为。她在注重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向同行学习。有时候,许多老教师的课堂上会出现她这位特殊的“学生”;她也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听她上课,帮她找出差距,分析问题。她每一年都要用到四五本听课笔记。
为了锤炼课堂语言,她坚持每上一节课都要认真写教案,然后反复琢磨。有一次,她面向华东六省一市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在备课时,她对教案进行了十多次的修改。每天放学后,她对着镜子,反复地演练,看动作是否规范,神情是否恰到好处。
花儿在汗水的浇灌下灿然开放:2001年以来,市区校优课评比她先后有8次夺魁;2011年,她获得淮安市“优秀教学能手”;2012年,在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大赛上,她过关斩将,赢得了行家们的高度评价,获得一等奖。
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实践在理论中升华。课堂教学的成功,对于张晓玉来说,才刚刚开了一个好头。她的追求永无止境,她理想的风帆永远在教海中激情遨游。
她着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重视双基,激发兴趣,学法探究,发展智能”的经验,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得生动扎实,学得活泼主动”的教学风格,找到了“注重过程教学,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能力训练”这一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她致力于课题研究。她参与主持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的肯定,参与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体验的实验研究》多篇理论成果刊登在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她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或是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或是在省内外交流、获奖,或是收编到有关论著中。
她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利用闲暇时间辅导的“小记者”写作班,有近百名学生在参加全国、省、市作文竞赛时获奖。编辑的《恩来红小报》办刊四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著名作家袁鹰因此专门为该报题写了报名。
素质教育坚实的足印
“周恩来红军小学‘红色’特质非常明显,可用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张晓玉充分发挥优势,利用担任班主任、参与少先队领导工作的契机,积极探索实施“红色传承、绿色成长、金色童年”的有效途径。
她和德育处的同事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五六”德育常规,“四级考核”评比规则,短时间让“常规”常规化。她组织大型少先队活动。“永远的怀念”“学习红军精神,做新时代红军娃”“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红军娃重走万里长征路”、“亲近经典”“艺术节”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
她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让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书籍慢慢成为孩子们的“营养餐”;让红色教育活动渐渐成为孩子们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恩来风范的“推进器”。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参与编著了《沿着周爷爷的足迹前进》《永远的长征》等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书籍,开展“周爷爷故事大家讲”“春天,我们到桃花垠看您”“永远的思念”等主题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形式不断多样,红色教育效果不断显现。
改革课程设置,设立活动课程。作为老师,张晓玉深知,教育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人。她利用青少年宫开设了主持人兴趣班,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为了培育好这支队伍,她立足学校实际,成立了“红军娃讲解团”,在校园里举行“中国梦·美丽梦”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寻访美丽校园”“寻访美丽教师”“寻访美德少年”等活动,锻炼孩子们发现的眼光和卓越的口才;通过好书推介会、经典诵读比赛、好书漂流、英文歌曲演唱比赛、数学计算能力竞赛等活动,增长孩子们的智慧和底蕴……
周恩来红军小学是一所现代化新型学校,每年慕名来学校参观交流学习的来宾有近2万人次。作为学校讲解团负责人和各类活动的主持人,她总是不辞劳苦,奔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为来宾讲解,展示好学校“形象大使”。
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来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来了……他们对张晓玉清新的讲解无不竖起大拇指。同样,光彩夺目的舞台上,她和她辅导的小主持人为了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付出了太多太多。一个字的发音,一个眼神或是手势,一句抑扬顿挫的话……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她无数的心血。当周恩来红军小学好评如潮时,当周恩来红军小学成为全国首所五星级红军小学时,当周恩来红军小学成为红色传承的窗口、绿色成长的基地时……张晓玉笑了。她知道,她为此也尽了自己一份辛劳。
育人路上的几许遗憾
投身教育工作以来,张晓玉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她从没动摇过献身教育的信心,而是将满腔的爱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印,也给自己留下了几许遗憾。
尽管学校与老家博里相距不算太远,尽管父母已经年老体弱,可她总无法抽出时间回去尽尽女儿的孝心;尽管孩子读中学到了关键时期,尽管丈夫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太忙,但张晓玉不仅忘记了自己,也经常忘记了女儿、忘记了丈夫。上初一的女儿,常常责怪母亲是一位老师却从不关心她的学习,丈夫也时常埋怨自己的妻子不能帮助家里买菜、烧饭、料理家务……
“在家里,我可能不是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张晓玉不无遗憾的说。然而,学生们说:“张老师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家长们说:“张老师真是位好园丁。”同行们说:“张晓玉,是一位干实事的好老师。”
荣誉永远属于过去,张晓玉清楚地知道:在教育园地里,她仍需要辛勤地耕耘,争分夺秒地播种,不懈地追求……为了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她在百般忙碌中还参加了本科自考。“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知识贫乏。”为了攀登一座座知识的山峰,几年来,谁也不知道她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我要在周恩来红军小学这块热土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编织一个小学教师的灿烂人生,为孩子们铺就一条茁壮成长的闪光之路。”这就是张晓玉这位“最美教师”朴实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