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1月06日
关于淮安市淮安区二0一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二0一七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阅读数:1289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向阳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亿元,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44亿元,完成调整后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8亿元,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2.45亿美元,注册外资到账1.21亿美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增长1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60元和14590元,分别增长8.5%和9.5%;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呈现六个主要特点:
一、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一是以目标管理为牵引,不断求进位、稳增长。预计完成列统工业总产值881亿元、实现增加值181.5亿元,分别增长13%、11%;工业用电量12亿千瓦时,增长9%;新增列统企业34户;全部工业入库税金10.3亿元,增长10.5%;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272亿元、投资241亿元、入库税金8.7亿元,分别增长20.6%、20%和11.5%。二是以项目招引为抓手,不断固支撑、蓄后劲。全年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投资80亿元的2×1000MW超临界发电、投资75亿元的盐碱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35亿元的燃气发电二期、投资20亿元的镁基电池等项目积极推进,开工建设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5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15个。三是以政策帮扶为后盾,不断化风险、促转型。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五大行动”;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增投资、提质效、创品牌的企业实施奖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撬动大项目落地;全力提速各类审批手续,积极推进项目帮办步入“快车道”;全力推进低质效企业置换工作,推进零地技改项目18个。
二、城市产业提档升级,载体功能日趋彰显
奋力打造淮安市城市产业发展核心区。全年新注册服务业企业727家。旅游品牌不断放大,9项工程全面竣工,状元府第等布展基本完成,萧湖景区正式开园,河下古镇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规范5A景区配套功能,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荣登国家“旅游服务最佳景区”红榜;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65亿元。电商物流加速集聚,预计园区年实现开票销售2亿元、税收1600万元,分别增长138%和28%。融资融券成果显著。民生银行正式设点运营,省信用担保公司在我区设立全市首家分支机构,各类信贷融资成本平均下降10%以上,成功发行22亿元企业债券;棚改项目获得江苏银行、农发行信贷支持;蓝鹏肥业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乔扬数控即将转板上市。重点项目有序实施。新城市广场、易郡龙腾商业街等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欣天地商业广场、玖珑汇商业广场主体竣工。住房需求有效释放。新建和在建高层建筑370幢,商住小区40个;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87.17万平米,竣工62.94万平米,销售97.7万平米,实际开发投资34.14亿元;建筑业实现施工总产值255亿元,其中境外产值52亿元。
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质态并进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区新增设施农业2.1万亩、高标准农田7.08万亩。规模养殖持续增长,全年生猪出栏80万头、大中型规模比重达69.4%,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出栏家禽800万羽和牛羊3万头,创成省级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5个;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172亩,“三品”比重达74%;2家单位创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水产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新型主体增点扩面。新增家庭农场达221户、经营面积8.4万亩;创建省、市级农业园区5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71个,注册资金19.68亿元。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总投资4亿元的光明生猪项目成功签约,天裔鸽业等5个亿元项目顺利开工,苏食二期等项目即将竣工,申报新竣工3000万元以上农业加工项目17个。安全监管力度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90%,有效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80%以上,大中型规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率达85%,未发生畜禽产品安全事故。
四、城乡统筹协同跃升,宜居环境加速靓化
实施重点项目156个,完成投资112.7亿元,城市化率提升至51.2%。路网更加通畅。8条骨干道路竣工通车,18条道路加快推进;348省道开工建设,改造65.7公里农村公路和11座公路桥梁。宋保大桥竣工、李码大桥主体完工,黄码大桥及东接线主体完工。完成连淮扬镇和徐宿淮盐铁路征地拆迁。形象更加靓丽。完成12个地块、46.85万平方米棚改项目房屋征收,架设路灯1200余杆,亮化12多个老旧小区及海棠花园等重要景点,实施有轨电车沿线景观提升等10项绿化工程。大力整治国际商城等历史“顽疾”,拆除违建5900平方米。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各3个,市级康居乡村3个。淮城、施河、车桥入选“2016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车桥、钦工重点中心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配套更加完善。实施投资4.78亿元城乡水利工程,完成7个城市水利和千亿斤粮食产能等10个农村水利项目。累计铺设一二三级管网9554公里,区域供水目标基本实现。实施河西片区污水管网改造,新增新能源公交车46辆,镇村公交开通率达48%。生态更加和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1%,国家生态区创建顺利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完成大运河、白马湖饮用水源地整治,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淘汰“黄标车”近1800辆,整治燃煤锅炉18台;疏浚县乡河道63条,整治村庄河塘434个,改造农桥190座,连续两年保持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要素更加集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成土地总体规划中期评估,追加流量指标6000亩,争取用地计划指标2400亩,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争取省以上土地整治项目3个,创成全省、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获奖土地指标1000亩。
五、公共服务优化升级,社会保障全面改善
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37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1%,专利授权量158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52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5个。井神盐化创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仁寿药业创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验收。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4所省优标准幼儿园、创建12所省优质园,完成11个义务教育“改薄”项目。淮安工专与市技师学院联建、淮阴工学院萧湖校区新建有序推进。小学学业水平监测数据、中高考达线率在全市继续领跑。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所,女子少年足球队在全国少儿足球锦标赛中夺冠,淮安工业中专学生创新作品在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深化师资培育,2人获评省特级教师,2人纳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放大。筹建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创成国家一级馆。举办“漕运杯”全国邱心如女性散文大赛,组织首届“袁鹰作文奖”、“袁鹰文学奖”评选,大型淮剧作品“半幅对联”、杂技作品“最炫民族风”在淮安大剧院展演,不断打造“情满淮安” 、“十番锣鼓”等文化名片,建成省级古籍收藏单位、非遗传承基地。医疗计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全面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淮安医院新院开工建设。建成国家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7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2个、省示范村卫生室7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8.15万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防治成果不断巩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率达95%以上。孕产妇建卡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补助率均为100%;建立两孩生育审批“绿色通道”,被省卫计委授称“江苏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民生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新增就业71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5.5%以上;新农合补助提高到425元,参合86.17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建成4家“关爱驿站”和10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六、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新开工外资项目13个,组织8家企业参加第26届华交会,组织26家企业参加第119、120届广交会,组织15家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妥善推进化工区“关退转”综合整治。商品住房去化期由年初的16.85个月降至10.25个月。加大安信担保逾期贷款处置力度,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45%。在现代教育发展上,进一步深化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办学体制改革,“新旅梦?中国梦”红色德育文化节、“足球红军娃重走长征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活动受到教育部及央视、光明网的重视和报道。在水利工程体制调整上,完成25个乡镇1个办事处330个行政村三大类12项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白马湖上引河、塘河闸管理范围划定试点顺利通过省级检测。在农业经营模式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8%。各乡镇均成立产权交易服务站,完成交易额4亿元。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有效财力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5%左右;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完成市节能减排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区,确保稳健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催生优质业态。
三、创优城市产业,育化特色亮点。
四、统筹城乡发展,扮靓美丽家园。
五、增进民生福祉,彰显发展宗旨。
六、强化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