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1月17日

田畴深处刀声扬

——记青年职业印人尹亚东

阅读数:3261  

施平信

岁月是经过的鸟,无声的音乐。恍惚间,笔者已与尹亚东先生相识近三年了。一年前,笔者曾为他撰文《印象镂轩》,记其人,述其艺。今夜,月色如水,虫声呢喃,笔者走进书斋,看见案头一垒鲜活的印作,忽又想起了亚东及其篆刻。许多充满灵性的文字在心头舞动着,催促着笔者把它们安排好与诸君共享。

篆刻于亚东来说不是余事,因为那份爱已深深地融入生活。技进于道,所以不可一日无晤先贤,不可一日不操刀就石,因而亚东的整个生命状态是古与新的交替显映。这或许是一种理想中闲适的生活,其实探寻之路是艰辛的。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痛并快乐着!”孙虔礼曾云:“夫心之所长,不易进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亚东的篆刻一直以古玺为主攻方向,因而绝大多数作品朴茂天真。近来随着眼界的开阔,抑或是对艺术审美的嬗变,更多地呈现出空灵纯朴的一面。笔者很羡慕亚东有一颗敬畏艺术的心,能在浮躁的环境中让心灵沉潜,虽居乡野,却感恩自然,虽多琐事,却澄怀观道。无论阴晴雨雪,或饲草弄花,或煮茗论道,共话桑榆,俯仰今昔。这种在绝大多数人中并不多见的生活状态,其实正是艺术生长需要的沃土。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克莱夫·贝尔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是: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的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我们就不难理解,亚东的作品正因为如此,个中所出现的诸多形式,如以甲骨般劲挺的线条表现古玺的简洁、空灵,其实“有意味的形式”包含了亚东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创作主体的思想深度。

当今书坛,从艺者众,用心者寡;“外视”者众,“内观”者寡;操刀弄墨者众,潜沉求学者寡。亚东数十载潜心一隅,外师造化,内思其理,定会厚积薄发,成就应随日月赊!

尹亚东简介

尹亚东,江苏淮安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南京印社举办的书法篆刻学校求学。师从苏金海老师,并得当时在校导师徐畅、黄谆、徐利明、马士达诸师指导,印艺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印作先后入展“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展、江苏省九届新人展(现场命题考试,江苏书协)、江苏首届篆刻艺术大展(江苏省篆刻研究会)、江苏省第二届篆刻展(江苏书协)、首届容庚奖书法展(广东书协)、中国书坛第八届新人新作展(现场命题考试,中国书协)、万印楼2016国际精英收藏展(中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全国教师书法展(中国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