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3月01日
由孙庄村到“升庄村”的变迁
——第一书记周万里扶贫事迹(一)
阅读数:1812
本报记者 梁文龙
一年前,博里镇孙庄村被列为省重点扶贫村:村集体经济是负资产,外债30多万元,内债10多万元;路是坑坑洼洼,学校墙壁是东倒西歪四面透风,全村有143户、573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眼看着与自己田靠田、埂挨埂的左邻右舍经济蒸蒸日上,发家致富搞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都比孙庄好,村民们说,孙庄村就像“孙子村”:抬不起头来。
一年后的今天,孙庄村集体年收入70万元,村小学建起了框架结构的校舍,1个经济实体已经建成,3个实体正在抓紧建设中,路畅通了,路灯亮了,129户522人脱贫,曾经一脸愁云的村民绽放出幸福的笑容。他们说,照这样发展下去,孙庄村大有奔头,要改名为“升庄村”了。
说起这一年孙庄村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村党总支书记李云高说:是因为省城来的第一书记周万里同志实施的“九个一”项目。
穷得叮当响 心怎往一处想
集体实力强群众就看到了希望
2016年2月25日,周万里来到孙庄村扶贫,任村第一书记。
村里没项目,账上就没钱,没钱就不能帮村民办事情;村民的事办不了,号召力就上不来;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村民“打鼓的”“敲锣的”不合调,心不齐,办什么事就更难。周万与村“两委”找到了孙庄村落后的根子。
拔掉穷根靠什么?周万里说:得把全村3807人的目光吸引到项目上来。
在省委驻淮扶贫工作队的统筹下,周万里争取到200万元帮扶资金,在钦工镇投资建设鸽舍,租赁给江苏天裔鸽业有限公司,资金回报率不低于16%。资金当年到位,项目当年开工,种鸽当年进舍,效益当年产生。到了2016年底,村里从中收益20万元。村集体账户上开天辟地有了“大票子”。这所得的20万元租金“是孙庄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钱”。这个项目完全建成、正常运营后,今后村里每年都可以有32万元的“进账”。
“投资200万元、建起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让村里再加一笔稳定的收入。”就在鸽舍项目推进过程中,周万里盘算着:“‘得让厂房嫁个好人家’,不能闲置着。”他同村干部“排人头”、“找主家”,让能人大户来“接盘”。如今,厂房还在建设中,村里已经同“主家”达成协议:标准化厂房年租金12万元。这位“主家”是本村在上海创业成功人士朱留佳。
朱留佳将再投资6000万元,生产汽车零配件。
村民们反映,每年庄稼收割后,有时遇上阴雨天,三两天也就罢了,如果连续阴雨,到手的粮食就坏了,本来可卖两块钱一斤的,一块钱一斤也没人要。
“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晒成酱油色,村民土里刨食不容易。”这话刺痛了周万里:“得想个法子把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他与村里一合计,决定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流转土地1200亩,成立忠仁粮食专业合作社,申请省帮扶资金200万元,建成1100平方米粮食烘干储备加工厂。
“这下再也不要为雨天没法晒粮食而抓耳挠腮了。”村民张洪舫听说要办粮食烘干厂,很是高兴:“烘干一吨粮食才几十块钱,还能卖个好价钱,这事办得真叫好。”
据村支部副书记兼会计徐文书介绍,为避免烘干厂“半年闲”的问题,周万里又主动联系南京浦口区盘城街道办事处,为烘干厂捐赠价值约30万元的稻米加工全套设备,拓展烘干厂业务范围。
李云高喜滋滋地说,这个项目不仅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还可以安排土地流转户进厂工作,增加大家工资性收入。孙庄村民在村里打工拿工资,这也是村史上第一遭。
让村民看到希望的,还有投资150万元待建的3栋溫氏标准化猪舍,村里年受益18万元,可帮助6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