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3月01日
河下大桥
阅读数:3560
徐怀庚
同在原淮安毛巾染织厂工作的同事回淮安祭祖后,让我陪他到原工作单位看看。当经过河下大桥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多年不走河下大桥,大桥让我们俩认不识了。原来只是一座桥,而现在变成两座桥。原来那座河下大桥改名为“湖心寺桥”,仔细再看桥梁主体经过了加固维修,桥新建了廊道,桥两头新建廊亭,更换了桥栏杆,重新铺了桥面。两侧增加了景观照明,白底红字的“湖心寺桥”牌挂在桥两边特别显眼。而新建的桥则叫“河下大桥”,桥面特别宽,是四车道,两旁边还有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道,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它成为沟通里运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河下大桥我们以前没少走,每天上下班来回走四趟。那时候,淮安城河东、河西只有西门大桥(也叫人民桥)和河下大桥两座桥相连接。两座桥是一张图纸一模一样,西门大桥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下大桥建于1973年,长48米,宽9米,双拱混凝土结构,设计载重15吨。随着棉纺织厂、毛巾厂、盐化厂等企业在河西落户和人口的增加,通过河下大桥的车辆和行人日益增多,每天路过桥时都会看到脚踩自行车的人群一波一波;推小车,拖平板车,还有汽车一辆过去又来一辆;挑担到城里卖菜的,从城里挑(拉)粪水回河西的人也是好多,他来你去。我们上下班正处人流高峰,再加上桥两头坡比较陡,大多是推着自行车过桥。边推着自行车过桥,边看里运河两岸风景。桥下有单放船、拖驳船队通过,河两岸有成片的荷、蒲、芦苇,夏日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荷花,微风下的芦苇、蒲草随风摇曳,河里有撒网捕鱼的小木船,鸭、鹅成群结队在水中游来游去……
对于把原河下大桥更名为湖心寺桥,河下许多老人说,这是恢复原湖心寺桥名。据出生并居住在河下,又多年在桥头摆摊卖古玩的九十多岁陈老爷子讲,他小时候常随他爷爷、父亲外出收古玩,常从湖心寺桥上过。那时是一座木桥,桥60多米长、4米多宽,桥两头有木牌坊,牌坊上有“湖心寺桥”字样。桥有7个孔,中间孔比较大。有6个孔的桥面上铺的是横桥板,中间孔是竖桥板,是一大块一大块厚桥板,共有10来块,遇有船高从桥下过不去时,可以把桥板抬起来,或抽到一边,让船过去再搭上。
湖心寺桥(原河下大桥)和重建的河下大桥现在已成为古镇河下又一景观,游人站在桥上观看龙舟游船从桥下穿过,观赏里运河河下湾茂盛的香蒲、芦苇,盛开的荷花,在水上游弋的鹅鸭、捕鱼的小船和站在河边钓鱼者。每日东方破晓时,有人在桥亭里打太极拳,太阳西坠后有人放着乐曲跳着健身舞,白天有好多古玩爱好者,聚在桥上品赏交流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