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3月08日

实现新跨越 一切在于干系列报道之一

干的导向更加鲜明

阅读数:3890  

编者按:2016年2月14日,在全区目标兑现大会上,区委书记徐子佳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出了“一切在于干”的动员令。

一年过去了,全区人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一切在于干”的要求,充满激情,创新突破,务实高效,团结一心,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干出了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的向上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2016年初预期,经济质态持续向好,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干出了重大项目不断突破的喜人局面,一大批大体量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齐头并进;干出了城乡建设的崭新变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干出了民生事业的幸福篇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提高;干出了在全市进位争先的较大跨越,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位次快速前移,从2015年的第6名跃升到第2名,以毫厘之差,与第1名失之交臂。

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实现新跨越,一切在于干》系列报道,全景式地向全区人民展示“一切在于干”的丰硕成果。

这道理,那道理,实干才是硬道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一干。

2016年,全区上下瞄准“总量争翻番、小康高水平、生态更优美、苏北进十强”的总体目标,务实进取,真抓实干,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亿元,增长10.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44亿元,完成指标性计划任务,税收占比7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0元、14590元,分别增长8.5%和9.5%。这些沉甸甸的实绩表明:加快实现淮安区进位争先跨越发展,必须凝心聚力,树立更加鲜明的发展导向:实干兴邦,实干兴区,实干兴业。

主攻工业,挺起发展脊梁

工业经济是全区加快发展的引擎,是淮安区振兴崛起的关键和希望所在。

“十三五”开局之年,瞄准争当全市工业第一县区目标,区委区政府实施了工业经济三年赶超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分年度的工作安排。区领导紧盯大企业,扶持一般企业,培育小微企业,让各类企业主体竞相发展。一年来实践表明,工业经济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2016年,全区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272亿元,增长20.6%,增幅超过市目标6.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入库税收在全市县区首家突破10亿元,达10.3亿元,增长10.5%;新增列統工业企业35户、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4户;工业用电量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增幅第二;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1.5亿元,增长72.4%。

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2016年,全区入库税金前50强企业实现入库税金6.65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部工业入库税金的比重达71.5%,较上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共创人造草坪集团累计入库13685万元,同比增收3525万元;国信淮安燃气发电累计入库9917万元,同比增收2261万元;飞翔纸业集团累计入库2711万元,同比增长1751万元;施塔德电梯、海螺水泥、双环齿轮分别新增入库税金912万元、819万元和705万元,鑫泉户外体育用品、永安制药分别新增入库税金383万元和353万元。上述8户企业(集团)合计新增入库税金10709万元,带动全区工业入库税收同比上升12.6个百分点。

项目为王 撑起经济发展大厦

区委、区政府在全区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每月过堂项目建设情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外出拜访客商,推进项目,带头深入一线解决招商和项目建设难题。鲜明的导向,调动了全区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2016年,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其中,动力锂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车辆零部件项目、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绿草荡风力发电项目和风脉清源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均超10亿元,华润风力发电、华德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均超1亿美元。此外计划投资80亿元的火力发电、投资35亿元的国信燃气发电二期、投资25亿元的大亚人造板、投资20亿元的镁基电池、投资20亿元的台正联盟体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全区共有1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正在跟进,计划总投资145亿元。

扮靓城市,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城市建设水平代表一个地方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实力。

2016年,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始终保持“两大目标”的发展定力,牢牢把握“古城区、主城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抢抓新形势下中央和省市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新机遇,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城建项目为抓手,以城市产业为支撑,以彰显特色为重点,累计112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56项,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至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

城市布局不断优化,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产业不断提升,使城市的活力不断迸发:文旅产业加速推进。里运河慢行系统等9项工程全面竣工,状元府第布展基本完成,潇湖景区正式开园,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荣登国家“旅游服务最佳景区”红榜,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65亿元。电商物流提质增效。新落户松松网络等电商物流企业12个,新开工中通二期、江苏威特等7个项目,圆通二期竣工投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实现产值2亿元,税收1600万元,分别增长138%和28%。现代商贸加快集聚。天恒王府商业街等项目加快建设,欣天地商业广场主体竣工,星月润晨商业街正式营业,民生银行设点运营,省信用担保公司在我区设立全市首家分支机构。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新开工商品房50.4万平方米、竣工62.3万平方米,销售商品住房104.66万平方米、增长54.4%,商品住房去化期降至10.15个月;实现建筑业产值255亿元,继续位居全市第一。

做强农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兴则百业兴。

2016年,全区上下围绕农业强区建设目标,紧扣“夯实基础快追赶”工作主题,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基础来抓,全域谋划产业布局,全力聚焦产业项目,全面培育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获得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县区称号。农业项目持续突破。全年累计推进各类农业项目64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二产项目31个,通过竣工验收17个,竣工数达市目标2.5倍,位居全市前列,初步树立了淮安区农业项目建设品牌。产业特色逐步彰显。创成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师范场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特别是随着天裔鸽业、中慕生猪、中央厨房、苏食二期等产业项目逐步建成,“4+1”产业特色更加凸显。生产基础逐步完善。新增高标准农田13.26万亩、设施农业1.75万亩、各类农机具1600台(套),气象预警智能广播系统实现村级全覆盖,苏嘴创成国家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按照“整体规划、区域推进、节点提升”的工作思路,全面展现新农村建设水平。完成5个乡镇总规、2个重点镇控规、3个片区规划,新增10个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投入3.59亿元实施了规模化节水等10项水利工程,顺利创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新实施农村公路桥梁11座、提档升级农村公路65.7公里,启动了中低压配网建设与改造、乡镇光纤到户等工程,农村供电、通讯能力明显提升。

(联合采访组 季 文 杨文龙 于行行 赵日超 王小冲 本篇执笔 杨文龙 策划 梁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