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3月08日
“全党楷模”的由来
阅读数:4918
张秋兵
人们对周恩来总理有着各种各样的敬称,包括“古今第一人”、“一代天骄”、“一代明相、万世楷模”、“一代伟人”等等。但是,人们对周恩来总理最通俗的称谓是“全党楷模”,那么“全党楷模”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得从周恩来故居说起。
一
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区驸马巷内,我的家也在驸马巷内,而且距周恩来故居正门仅仅20米。1976年周恩来逝世时,我才四岁,但今生注定我与“我的邻居”——周恩来缘份不浅。
我的母校——淮安中学距周恩来故居也就一公里远,周恩来侄儿周尔辉曾经在淮中做语文老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淮中读完初中、读高中,整整六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铭刻在每一个淮中学子的心灵。每年我都深切地感受到3月5日是个神圣的日子,因为这天所有淮中师生都要召开会议,纪念周恩来诞辰。
1991年淮中毕业,离开家乡进入大学门。在新生自我介绍时,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自周恩来家乡淮安,我家与周恩来家都在驸马巷内,我与周恩来是邻居。”同学们都很羡慕我的“特殊背景”。
我家与周家距离这20米让我走了32年。2004 年,我通过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公开选拔考试,从淮安市广播电视局调到周恩来故居管理处任副主任,由一个普通新闻记者连升三级为副科级领导。公开选拔持续了近3个月,有笔试、面试、体检、组织考察、常委表决,我有惊无险、一路过关。我感到能顺利过关,既是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周恩来在冥冥之中对我这个小邻居的关爱。能在32岁时成为周家的看门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故居的院落里,我仿佛看到儿时周恩来嬉戏的身影;在故居的书房里,我依稀听到少年周恩来的读书声。命运注定:周家,这个我儿时的乐园,成为我安身立命的家园。
在故居,我的同事季庆农告诉了我“全党楷模”的来历。季是故居的第一代讲解员。1984年,季被淮阴地委抽调去北京,担任江苏省农业展览会的淮阴地区农产品展示的讲解员。在长达两个月的讲解任务将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接到单位来电,要她立刻赶回去,参加故居接待工作。匆匆忙忙回到淮安第二天,也就是讲解的这一天上午,才知道要来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总书记的到来让季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这是故居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接待,也是季工作以来的最具挑战的任务。紧张的是:怕自己讲不好,讲得不自然,影响单位和淮安的形象。10月29日上午,当胡耀邦从车上下来,走向故居大门时,季迎上前去。对当时的情景,20年后季还记忆犹新:“胡耀邦亲切地和我打招呼,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胡耀邦总书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随和、很平易近人。胡耀邦总书记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在故居接待室,胡耀邦在留言簿上题写了‘全党楷模’,写上自己的名字后,胡耀邦又要求随行人员签名,在场的头十名随行人员在胡耀邦签名的左侧挨个签了名。胡耀邦还要求大家向总理学习。”
“全党楷模”是对周恩来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更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很快便从周恩来故居传出驸马巷、传遍淮安、传向全国。
二
1984年之后,先后又有三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参观了故居。我偶然发现:这三位总书记都不约而同地以“楷模”来评价周恩来。
1985年4月14日,故居迎来了江泽民同志。江泽民瞻仰故居后题词:“我们参观总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我们电子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深切怀念周总理,向全党楷模,敬爱的周总理学习。”当时,江泽民已经卸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正在赴任上海市长的途中。199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
2004年5月2日,我刚到故居工作1个月,便参与接待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并与总书记合影留念。2008年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号召弘扬周恩来精神,“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
2009年4月21日晚,故居又迎来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参观时,习近平深情地说:“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学习他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品行锻炼,弘扬良好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4年后的“两会”期间,即 2013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遇见了淮安市全国人大代表。习近平对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淮安人杰地灵,是周总理的家乡。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有象征意义。”2015年3月初,习近平又批示:“周恩来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
“全党楷模”来自胡耀邦的题词,来自历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讲话,更来自周恩来永恒的人格魅力。
为周家看门十年,我逐渐觉得周恩来绝不是神,也不是完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但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无疑是永恒的,堪称全党楷模。最能说明周恩来人格魅力的,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书籍,不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纪念活动,也不是运用声光电高科技的图片展览,而是自发的、不留名的游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几十万的自发的、不留名的游客才是周恩来人格魅力的最真切的描述、最隆重的宣传、最生动的展现。河南省的一对中年夫妻,每年清明节都会千里迢迢赶到故居献上鲜花。这对夫妻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土豪,只是普通市民。她们向周恩来像献上鲜花后,既不签字留名,也不需要宣传报道,更不让故居招待安排,就匆匆离去。今年春天,我路过周恩来祖茔地(距离故居3公里),顺便走进看看,里面空无一人。在祖茔地的中央,是一座周恩来平祖坟纪念石碑。走进石碑,我忽然发现一束鲜花,旁边还有两个苹果!鲜花灿烂、苹果飘香,但只有无言的石碑知道何人何时来过。
常常有人说:周恩来当总理后一次也没有回家乡 ,生前对家乡也没有贡献。在“周家”十年,我逐渐懂得:这正是周恩来的人格伟大之处,这也是周恩来堪称全党楷模的重要原因。周恩来是以全中国为自己的家乡!是以全中国人民为自己的乡亲!周恩来没有荣归故里,但周恩来对家乡的贡献不是没有,而是与日月同辉。周恩来逝世后,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来到驸马巷、走进故居,不仅提升了淮安的政治地位,而且促进了淮安旅游经济的发展,这难道不是周恩来为家乡的贡献吗?其人格魅力,不仅仅是留给家乡的无形财富,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如果周恩来生前就衣锦回乡,为家乡建工厂、修铁路,那么周恩来怎么能被称为全党楷模,全国人民怎么会在他逝世多年后依然敬仰他,各地游客又怎么可能自发地来瞻仰故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