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16日

争当全市工业第一县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阅读数:2415  

本报记者 杨文龙

工业经济是全区加快发展的引擎,是淮安区振兴崛起的关键和希望所在。

2013年,区委区政府出台《淮安区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赶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工业经济全市争第一的目标。“工业强区”作为首要战略顺势而发,工业经济在全区跨越发展中勇挑大梁,一路步履铿锵。

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列统工业产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全市第一;2015年,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园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6年,我区工业经济入库税收在全市县区中率先突破10亿元;今年,总投资70亿元的中石油盐腔储气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3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陆续正式签约、开工建设……

每一个项目落地都饱含辛劳,每一项成绩都彰显着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始终坚持“工业强区”第一战略不动摇,狠抓“项目为王”不放松,聚焦产业发展,聚力转型创新,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挺起淮安区经济跨越发展的脊梁。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

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五年来,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咬定工业第一方略目标不放松,全力攻坚克难,推动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主动出击,去省级部门,跑国家部委,汇报工作、争取项目;走南到北,拜访大集团、大公司,推介项目,寻求合作;专门召开工业大会和重大项目观摩会议,每月定期专题会办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各类问题,始终把工业经济发展摆在首位,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推进举措,狠抓工业经济运行。全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形成奋力赶超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7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达363户,比“十一五”末净增186户。规模以上企业开票销售、利税分别为“十一五”末的3.06倍和1.99倍。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82.07亿元、增长13.6%;实现增加值181.32亿元、工业投资354亿元,分别增长10.8%、19.8%,增幅均居全市前三位。

今年1-6月份,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5.29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全市第一;列统工业开票销售160.52亿元,增幅12.98%;全部工业入库税金5.23亿元,同比增长11.73%;工业用电量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7%。完成到账外资7078.3万美元,占年度目标的59%,得分全市排名第一。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9个,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3.8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

产业集聚加速推进

总投资70亿元的中石油盐腔储气项目自去年底开工以来,目前张兴矿区4口盐井正在钻探施工,新卤池已经开工建设,杨槐矿区1口勘探井正在进行钻井施工。该项目成为淮安区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的投资兴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倾注了区委、区政府几任领导和区各相关部门的心血和汗水。

区委书记徐子佳指出,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抓不放。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大对项目的招引和督查推进,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事实证明,谁抓住项目,谁就会赢得主动;谁抓好了项目建设,谁就会赢得未来。五年来,我区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完善促进招商引资的考核奖惩办法,紧盯“4+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精准招商,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关联产业密集区实行驻点招商。项目招引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区共签约项目16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2016年,共签约各类项目208个,其中工业项目140个;全区在建招商引资项目261个,其中上年结转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189个,全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57.47亿元。

今年1-6月份,全区签约各类项目140个,其中工业亿元项目17个;新开工重点项目31个,其中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个,有4个工业项目投资规模超5亿元。据统计,2013年至今,全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多个。全区新开工亿元工业项130多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10多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50多个。

一大批重点项目的落户,为我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进一步加快了产业集聚。其中,总投资10亿元的井神60万吨纯碱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我区加快盐化新材料产业集聚、打造百亿级盐化新材料产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双环齿轮连续五年每年技改投入超亿元,不仅使自身成为全国最大的齿轮生产基地,而且为我区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注入新动力;总投资23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将有效带动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我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打造,产业载体建设加速构建,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包括精密机械产业园、电子产业园)为主,新能源产业园(国信淮安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施河现代教学装备产业园为特色支撑的“一区三园”载体建设格局。我区始终坚持“一个产业、一项规划、一套政策、一个班子”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如今,盐化工、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教学装备五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贡献显现,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产业实现了装备升级改造,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激活创新驱动主引擎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加快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是主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60多项。申请专利100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500多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97亿元,占GDP比重2.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95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27.51%。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81.3%。到2016年,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5个,井神盐化入选省自主工业品牌50强,仁寿药业创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今年,我区引进西安交大研发团队,成立了快速制造工程淮安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全国数字智造产业化示范基地。

产业转型,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保障。2013年,淮安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区)考核评估,创新驱动氛围日趋浓厚。我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扶持人才队伍建设、浮化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政策,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区共落户11家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双创和博士等领军人才30多名,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建立校企联盟30多家。

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是主体。五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引导工业企业在艰难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苦练内功、加快创新,凝聚资源和人才,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企业转型发展。2017年3月,已在主板上市的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市首先实现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