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16日
小街背巷看变化
阅读数:1703
开栏语
为充分展示我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动员和引导全区人民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营造浓厚发创建氛围,本报从即日起开辟《街头访谈·点赞文明新风》栏目,系列报道创建工作给市民带来的美好感受,市民所见所闻的可喜变化,以及在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感人故事。今天推出第一篇:小街背巷看变化
近日,记者漫步在城区人气、商气浓郁的西长街,只见路两边的人行道焕然一新:道砖错落有致、条石笔直有序、无障碍设施清晰醒目……一位在此经商多年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年,西长街人行道砖破损严重,每逢下大雨,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踩上道砖的空隙,雨水就溅到衣服和脸上,搞得人很狼狈,连生意都受到影响。现在人行道全部更新了,看上去很舒坦,走起了很舒心。”
小街巷改造畅通城市“微循环”。小街巷犹如城市的血脉,功能是否完善关系着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新城西门口巷,过去一到下雨天,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今年已经72岁的沈秀芳老奶奶住在这里已经40多年了。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政府就是好,现在为我们铺设雨污管道,铺上水泥路,我们再也不会受淹了。”
淮安区老城区面积大,市政设施陈旧老化,更新改造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后街背巷改造速度,一批民生工程逐步实施完成。“现在城市变美了,小区环境变好了,受惠最大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如今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总会听到市民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
市政基础设施的提升,除了为市民居住环境带来变化外,还进一步督促了市民提升自身素质。市民马先生说:“面对干净整洁的环境,没人愿意去破坏它。当市民素质整体提升时,面对不文明行为,将有无数双谴责的眼睛看着,迫使不文明行为发生改变。”
(杨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