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16日
北角楼港湾
阅读数:2081
徐怀庚
从我们淮安城走出去的著名作家袁鹰在201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梦里淮安——赵日超散文读后随感》文中讲:“当年民间曾流传一副有地方特色的趣联:‘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东长街、西长街,东西长街买东西’。”单檐歇山宫殿式、斗拱飞檐的北角楼早已不存在了,但北角楼港湾风光犹存,港湾的东岸上树木葱绿,百花争艳,有供游人走的石铺小道和休息的凉亭,有古老的石工堤、石码头,河里有荷藕、昌蒲、芦柴及其它水生植物,有停在港湾里的小渔船和布在河中的小渔网,人们称此地为“淮安外滩”。
北角楼港湾历史上是险情地段,河堤数次维护加固。樊国栋先生在《淮安石堤与乾隆皇帝》文中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老城北角楼面前的河口,补筑了一截新堤。”“天启四年(1624)重修“护城石堤”,北自西湖嘴,南至包家围南止,计长九里……此堤乃三城民命攸关,岁宜保固。”北角楼大湾的石堤,位于西湖嘴之南,包家围之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创建山阳运河堤板闸关口上下石工(长120丈,高1.65丈)”及北角楼石堤对岸的西堤盘粮厅前石工。乾隆十六年(1751)总河高斌会同总督黄桂遵旨“建淮安东堤石工,自漂母祠迤北石码头起至北角楼旧石工头止,长450丈,砌石11层”(《淮安区报》2013年8月22日)。由此可见北角楼港湾多么被重视。
北角楼港湾的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优美的风光,竟让乾隆皇帝都作诗赞美。据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首次南巡,御船上是皇旗猎猎,旌旗招展,驶达淮安,从河下港湾御码头登岸,沿着高高的里运河大堤策马前行,欣赏淮安三城盘绕回环的雄姿,当看到河下港湾和北角楼港湾的美丽风光,他便情不自禁的吟起诗来:
初来南国为观民,水郡临堤策骑巡。
富矣闾阎藏不匮,彬哉士庶许还淳。
就瞻特地千军禁,感颂还怜一念真。
共受春温抒爱戴,岂辞膏泽及时频。
乾隆愈往前行,里运河水面愈加临近堤面,行近北角楼港湾时,里运河及成片的柴湖蒲荡的水几乎要浸漫脚下的大堤。白天北角楼港湾的所见,使乾隆难以入眠,又提笔以诗言志:
过淮安
樯乌五两顺,瞬息将百里。
郡城临清淮,蜿蜒耸堞雉。
土堤与城齐,一线束流水。
切近俯闾阎,意外虞艰恃。
让水势不能,保障惟藉此。
甃石费虽巨,为民无惜理。
爰以命河臣,形势大端指。
归舟相设蕝,稍慰勤民意。
来来司水土,钦哉聆从后。
旨有孚我弗,问匪懈汝其。
矢令坚比墉,毋俾穿于蚁。
乾隆此后南巡,每次过淮安,都要视察北角楼港湾的石堤工程,并以五言诗抒怀(《淮安文史研究》第90页)。
北角楼港湾还是一处重要的粮仓所在地。康熙年间,漕运总督马桑额在北角楼港湾岸边上修大楼,下砌石岸,凡是漕船经淮安北上,漕运总督均率众官居在此逐一盘验。雍正八年(1730),重建淮安仓,每年漕粮俱于此交运,官收官兑,方便军民。后为方便运输,又在淮安府城南角楼(下一铺港湾北)运河旁设立淮安漕仓,存放漕粮。
现在的北角楼港湾还完整存有乾隆令修的石工堤,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河石堤保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