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10月20日

伟大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淮安区委成立90周年

阅读数:3483  

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供稿

(上接2362期)

1948年7月1日,地委召开土地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区结束土地改革工作。淮安县委根据地委的部署,在试点的基础上分老区和新恢复区逐步开展结束土地改革工作。淮海战役开始后,结束土地改革工作被暂时搁置,全县结束土地改革工作一直延续到1951年3月。

4、开展自卫战争动员与准备工作

1945年12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违背“双十协定”,集结重兵包围苏皖边区。1946年1月,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表《1946年的新展望与新方向》上,要求华中军民动员一切力量,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2月,淮安县委根据盐阜地委和盐阜军分区的指示,通过参军运动组建县独立营、扩大区级武装力量,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在乡村建立联防队。

8月,盐阜地委和专署先后发出关于“动员起来,争取自卫战争胜利”的指示。随后,淮安县委召开县区两级干部会议,进行战备形势教育和战争动员。成立支前组织,县成立支前司令部、区成立支前大队、乡成立支前中队、村成立支前小队。各区召开乡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争动员,开展战前宣传,落实支前队伍,部署支前工作。

9月上旬,五地委(盐阜地委)将所属各县划为3个中心县委,淮安、涟东、阜宁组建第三中心县委。淮安县委以涧河为界成立涧南工委。9月中旬,县委提出:“保卫土地,武装自卫,坚持原地,开展游击”的口号。要求各级干部、党员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支援前线。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进行动员,县委组织部长周邦美带头报名参军,全县有600余名党员、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及积极分子报名参军。被批准的500余人组成“邦美大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旅一00团。9月下旬,县委部署在全县开展一次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对还乡团进行一次大搜捕行动。

10月,县委将淮城市武装与县武装合并组成县总队,总队下设4个连队,共385人,步枪251支、机枪13挺;区建立30至50人的区队,6个区共建立机动武装229人,步枪24支、机枪6挺;乡建立30人左右的联防队。10月下旬,根据五地委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的指示,淮安县委在乡以上干部中开展“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坚持教育;开展审查党内党外干部和民兵干部,坚决撤换政治上不坚定分子;实行一元化领导,精简县级机关,加强区乡领导。

5、做好涟水保卫战支前工作

涟水保卫战打响后,淮安县委在全县开展了“一切为了涟水前线”的支前动员活动。在战役前,为了保障主力部队通行和食宿供应,动员民工45429人次,修路85公里;动员民工12014人次,造桥20座;筹集门板3400副、板凳3478只、桌子338张、床175张。战役开始后,县后勤司令部在境内设立粮草供应总站和分站8个,除了供应境内驻军粮草外,还要供应境外驻军的粮草,共向前线供应粮食500余万斤、伙草1000余万斤。动员常备民工2382人、船只1050只、各种车辆500余辆、挑子1000余副、担架近5000副,负责向前线运输粮草和转运伤员。在后方,动员民工17408人次、民船3142只、商船321只、小车6222辆、牛车35辆、牛108头、驴2070头,负责粮草转运和粮食加工。顺利的完成了支前保障任务。

6、坚持原地反“清剿”斗争

1946年12月涟水战役结束后,淮安进入坚持原地斗争时期。1947年2月,县委鉴于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全县区域分为4个片:丁澄、郝渠、涟水城南3个区合并成立郝渠大区,县委委员、县总队副总队长颜景詹兼任区委书记;泾口、施河、平桥、石塘4个区合并成立石塘大区,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许邦仪兼任区委书记;顺河、苏嘴合并成立苏嘴大区,县委委员、顺河区委书记陈岩任区委书记;季桥、嘉树、车桥合并成立季桥大区,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张美璠兼任区委书记。区以下设联防分区,乡设联防中队,区组建区队和武工队,全县乡以上干部根据身体状况分为坚持内线、外线武装机动、后撤学习三部分。

1947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敌在其特务和还乡团的引导下,分数路采取突然包围袭击、重点突击搜索等方式,对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我遭受严重损失。2月,敌一个团包围泾口马铺县总队2个连和泾口区队1个排共200余人,有7名战士牺牲、数十名干部、战士被俘,泾口区委副书记负重伤后牺牲。月底,敌1个连夜袭石塘区涧河联防分区武装驻地,随行的《盐阜日报》社特派记者钱毅不幸被捕,几日后被敌杀害。3月5日,敌两个团在县保安队和还乡团的配合下分两路对季桥区进行“清剿”。季桥区第一联防40多名队员,大部分在突围中和被捕后牺牲;第二联防大部分队员因地方群众及时报告,突出敌人的包围。第二联防桃园乡联防中队30多名队员,在突围中牺牲7名队员;第四联防在突围战斗中牺牲18名队员;被捕的380多干部、党员、群众,干部、党员大部分被杀害;同日,郝渠区马堡、小堆两支联防队在突围中牺牲乡干、党员、队员共6人。3月7日,敌1个团突然包围石塘区武装驻地,在突围战斗中牺牲区委委员8人、区队和联防队干部战士15人、群众2人。

坚持原地斗争的干部与武装人员相继发生重大伤亡事件后,县委专门召开区以上干部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总结前阶段坚持斗争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一是根据涧南地区对敌斗争形势,调整了斗争区域和组织领导。二是选派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同志充实大区领导力量,扩大区队武装。三是总结推广郝渠区的斗争经验,加强“三密”工作,开展割“小耳朵”运动,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作战的方式打击敌人。四是开展反倒田倒租斗争和争瓦工作。五是县总队武装配合斗争形势复杂地区的武装开展工作。六是在斗争形势恶劣时,为保存实力,将大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撤退到相对安全地区。这次会议对于提升坚持原地斗争的信心,开展反“清剿”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反“清剿”斗争中(1946年12月至1947年7月上旬),共进行小规模的战斗100余次。毙敌15人、伤敌26人,生俘还乡团100余人,击毙还乡团38人,缴枪87支、子弹4254发、炮弹12发、手榴弹31枚,截获敌军大米240石、稻子40石、其他粮食6000余斤、土布70匹,争取还乡团56人反正、争取瓦解敌保长30人、镇压顽固不化的敌保长8人、枪决倒田倒租地主7人、抓获特务13人、摧毁敌乡保组织10多个。期间规模较大的战斗有:1、夜袭小孙庄战斗。郝渠区武装配合盐阜军分区部队夜袭小孙庄,敌县保安队贾凤昂部118人除1人逃跑外全部被歼。2、桂码战斗。郝渠区武装在县总队的配合下,桂码乡还乡团大部被击毙,俘还乡团27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支和大批弹药。县总队召开庆功大会,对参加战斗的有功人员授予“人民功臣”称号;军分区和县委表扬奖励了郝渠区;苏北区党委、五地委分别发来贺信与嘉奖令。3、马厂战斗。郝渠区武装、县总队和军分区部队对马厂地主武装、还乡团发起大规模搜索行动,毙敌10多人,俘敌190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

在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1947年9月中旬至1948年3月),县区乡干部和武装人员在敌大规模“清剿”时,主动撤至县境以外地区,敌“清剿”过后立即返回原地开展反“清剿”斗争。发起小规模战斗30余次,共击溃敌军400多人,毙敌军41人,毙还乡团20余人,活捉还乡团30余人,缴获粮食100多石。发起第三次马厂战斗,毙敌保安队50多人,被河水淹死16人,俘4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50多支、子弹1000余发。进行贾庄阻击战,毙敌军17人,伤敌军70多人,缴获枪5支、子弹400余发。开展争瓦与反自新工作,到1948年8月,争取各类回归人员1712人;敌外逃人员855人,争取回来的209人。

开展反敌“总体战”的斗争。1948年3月,国民党军队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特工等手段,对苏北地区实行“总体战”,企图达到消灭或驱逐苏北解放军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对淮安地区实施大规模史无前例的“扫荡”,县委为避敌锋芒将大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撤出县境。5月中旬,根据盐阜地委的要求,淮安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扩大县总队的机动力量,充实区武装的实力,要求撤出外地的干部和武装人员迅速返回原地开展全面恢复斗争。7月,苏北兵团攻克涟水城。8月华东野战军南下,县区武装乘势向敌据点发动进攻,相继恢复了解放区。

7、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支前

1948年9月,华中工委为保证淮海战役粮食供应,下达淮安秋征任务600万斤(因淮安遭受严重水灾)。淮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进行动员,并将任务逐级分解到区、乡、村、组、户,进行互评,最终完成989万斤。淮海战役开始后,华中工委制定了借粮办法,下达淮安县借粮任务335万斤,按60%完成,借粮为201万斤。淮安县委经过广泛的动员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实借粮210万斤。

10月10日,县委发出支前工作指示。到11月中旬,县区乡普遍建立了支前组织,县成立支前总队,区成立支前大队,乡成立支前中队。全县共组织6个支前大队、117个支前中队、351个支前分队。在战役过程中,据五分区支前司令部统计:支援前线出动常备民工17647人,担架1171副、7368人,运输队员12757人、大车247辆、小车4228辆、船546只、挑子5184副、牲畜2327头。运到前线和转运粮食455万余斤、伙草98.5万斤,为伤员服务7389人,直接支前民工8489人,干部1000人。后方修造公路110公里,修造桥4座,设粮草供应站11个,调用小车1166辆次、挑子205副次、平车36辆次、担架6副次、船980只次,牛12头、驴1178头次,共用民工50723人次。提拔干部192人,其中区级15人、乡级36人、村级139人、组级2人。发展党员1318人(其中在前线560人)。复员民工4081人、干部864人、立功受奖406人、被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152人。

1949年1月底,渡江战役支前工作正式启动,至6月上旬结束。全县共出动支前民工20079人、船工2397人,小车7973辆、挑子3088副、船只3501只、门板4421块、桌子290张,驴1659头。修公路85公里,投入民工45429人;修建桥20座,投入民工12014人。转运伙草36万斤、公粮4.8万斤。战役结束后,有16人获得渡江战役纪念章,泾口区船队荣获"支前模范"称号。

四、淮安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全面开展新民主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中共淮安区委的历史也揭开新的篇章。淮安县委领导淮安人民为建设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1、建设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49年1月,淮安县委、县政府全面接管国民党淮安县政府。3月,淮城市撤销,淮安县委、县政府全面接管淮安城乡(除运西地区)。3月、4月,县委书记宋天民等337名党员干部参军,县长俞臻等400多名县区乡干部随军渡江南下(淮城区几乎整建制南下),全县干部严重缺额。县委为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突击提拔一大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与此同时,县委要求大力发展党员,老区每村党员达到5人,新区每乡党员达到20人。通过发展党员充实基层行政组织,逐步改造行政政权。4月底,县委专门成立工作组对全县干部个人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5月,县委在石塘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享乐思想、无纪律、无政府“三种倾向”的教育整顿。5月底,对全县大部分乡以上干部进行了调整。8月,全县乡级行政政权实现了全部改造。

1949年5月,县委在淮城、丁澄、苏嘴三个区进行建团试点。7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淮安县委成立。12月,全县194个乡镇建立118个团支部,团员发展到6100人。1949年6月,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淮安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农会会员发展到15474人,其中妇女会员4356人。1950年3月,淮安县第一届工人代表会议召开,成立“淮安县总工会”。年底全县职工会员发展到3439人,占职工总数的83.7%。

1950年2月,在区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的基础上,成立“淮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建立常务委员会组织机构,筹备召开淮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0年3月5日至10日,淮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35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员30人。提出提案209件,批评建议165件。1953年1月27日至29日,淮安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47人。

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后,淮安县委开展基层普选工作试点。8月,基层普选工作开始,至1954年3月结束,普选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7个区111个乡镇,第二批9个区133个乡镇。全县已登记的常住人口171848户,总人口758094人。1954年7月6日,淮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新一届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2、加强党的组织与思想建设

1950年1月,中共盐城地委发出《对公开党支部工作的指示》。同月下旬,淮安县委在苏嘴区苏嘴镇和石塘区砖桥乡开展“公开党支部与党员名单”试点工作。同年夏,公开党组织工作从老区逐步向面上推开。11月,全县基层党支部全部从地下转为公开。县委下属11个区委,除县直机关党支部共194个党支部,774个党小组,5221名党员。其中,正式党员3071人,候补党员2150人。1950年2月,全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淮城召开。3月淮安运西地区划回,县委为推进土地改革、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运动,于6月召开全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年底,全县80%的乡支书、乡长,60%的乡支委、部分党员、部分青年团干部进行了培训。

1950年7月,县级机关整风运动全面开展。9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整风。10月,对县区一般干部进行整风。11月上旬,全县整风运动结束。同月,盐城地委制订《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计划》,决定从1951年底到1954年底,对基层党组织逐步由点到面、由机关到农村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县委按照地委要求,制订党员培训计划;对全县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工作试点。1952年8月,县区机关、学校28个支部、500多名党员,进行为期45天的整党。11月,农村基层整党工作分批逐步展开。老区、恢复区13个区、210个乡支部,新区34个乡支部,分五批每批3个月。1954年2月,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扩大会议,布置全面结束农村整党工作。1954年10月下旬,全县244个乡镇支部,9637名党员(其中候补党员2474人),先后完成整党230个支部,9153名党员(其中候补党员2335人),正在进行整党的14个支部。1955年春,全县整党工作全部结束。

3、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淮安解放以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渣余孽和反动“西乾道”组织的破坏活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1949年12月,盐城地委发出《关于荡区剿匪治安工作的指示》,县委成立剿匪指挥部,在沿荡等边沿乡镇成立工作组,集中力量进行清剿。逮捕匪首和骨干分子20余人,枪毙6人。1950年春,县委在全县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工作,查明会道门人员181人,逮捕反动道首和骨干分子40人,处理道首25人,取缔会道门堂子44个,1860名道会会员登记退道。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淮安县委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12月,分三个阶段落实中央的指示。第一阶段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10月底,纠正"宽大无边"右的偏向;从小手小脚到大胆放手,从零星抓捕到大规模抓捕;集中力量审查积案。全县共逮捕反革命分子1703人,审结1520人,关押613人,管制65人。第二阶段从1951年11月1日到1952年10月31日,对全县农村镇反工作再摸底,继续深挖残余的反革命分子,逮捕反革命分子342人,判处死刑147人。第三阶段从1952年11月1日到1953年12月31日,集中力量解决镇反不彻底的问题,通过查对户口发现反革命分子98人,捕办15人,管制43人;查出特务分子123人;收容游民3124人。

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1月,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随后,“三反”运动在县直机关展开。运动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动员,组织准备,发扬民主,领导带头检查;第二阶段,自我坦白检查和民主揭发检举;第三阶段,运动以捉尽老虎、肃清领导阶层老虎为中心;第四阶段,着重贯彻自觉交待问题的方针。7月,“三反”运动结束。通过运动查处了贪污分子,暴露了单位存在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

1952年1月6日,“五反”运动首先在淮城工商业界展开,然后向农村主要集镇推进。第二阶段,针对揭发出来的大小不法个体工商户进行定案处理。淮城被检举的个体工商户185户,行贿案件120件,行贿干部243人,行贿金额1.25亿元(旧币)。6月底,"五反"运动结束。

5、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要求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援朝抗美,卫国保家。同月底,盐城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以上会议,对抗美援朝运动进行部署。会后,淮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对抗美援朝宣传发动工作作具体部署。12月,县区分别成立了抗美援朝支会和支分会。全县设立72个培训场所,培训骨干7528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受宣传的群众达28万人;开展控诉美、日、蒋罪行的“三诉”活动,全县参加控诉的群众近5万人;在1951年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32万余人举行“反美爱国”游行示威活动;组织中小学师生等4万余人深入城乡、工厂、学校、集镇、码头及居民家中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活动,拥护和平公约签名的达40万人以上。

抗美援朝期间,全县开展三次参军运动,第一批批准参军的487人;第二批批准参军的2119人,超额完成任务200人。第三批批准参军的701人,其中乡村干部57人、党员13人、团员256人。

1951年7月,县抗美援朝分会在全县全面推行爱国公约运动。在一个月时间内,全县16个区,244个乡镇全部订立了《爱国公约》。全县169888户,已订立《爱国公约》的占75%。《爱国公约》订立后,全县上下形成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实施《爱国公约》竞赛活动。全县16个区有14个区提前超额完成捐献任务,共完成捐献23.13亿元,超额完成任务5亿多元。

全县县区乡三级分别成立拥军优属委员会,对烈军荣复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制定优抚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1951年秋季生产中,全县共组织各种代耕代工组织7824个。1952年春,全县大部分地区采取包工制,组织固定包干的代耕代工组252个、固定包工组5353个、一般代工组2390个,全县有80%的困难烈军属享受代耕。1953年,全县建立固定包干组809个、固定包工组3401个,一般代耕组2251个,使缺乏劳力的烈军属在生产上的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县委、政府为了确保烈军属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先后发放救济粮57万斤、救济款461万余元、救济衣服14619件;发动群众捐献粮食25万余斤、款项16万余元、衣服1047件;政府贷放粮食13万余斤、款项1848万余元,帮助修理房屋1056户、2361间;对经济困难、从业缺少资金的烈军属给予一定救济和资金贷款,对烈军属子女入学一般免收学费,特殊困难户可补贴书籍费和伙食费的一部或全部,生病就医一般给予八折优待。

县区乡利用节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组织“拜年队”由主要负责人带队,到烈军属家中进行精神和物资慰问。积极关心烈军属的政治生活。在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五次会议代表中烈军属代表占4.7%;苏嘴区建仪乡人民代表中烈军属代表占14%,一等荣誉军人王洪飞当选乡优属主任,三等荣军万洪友当选乡人民代表主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