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11月03日

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监督比新规更重要

阅读数:987  

陆一珏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意见对中小学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辅导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细则包括不得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取消义务教育和高考统一、高三生周六可免费在校辅导以及不得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不堪重负,早已从承受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下移”到上学伊始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已然是一个在校园内外经常被提起,又似乎很难理清楚、也很难解决的话题。

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而担忧的父母们,在孩子尚在“牙牙学语”时,就急不可耐地让孩子学起了英语、算术、拼音、识字、甚至写字等等。于是,本应快乐无忧地在“玩中学”的孩子,还未踏进校门,快乐无忧的童年时代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孩子们在求学起始阶段便感到“压力山大”,学得辛苦被动、身心俱疲,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与自信,反而对与日俱增的学业负担产生厌恶乃至不寒而栗。这样的学习便成了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给孩子学业“减负”,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发布了9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道。其实,要给学生和家长减负,国家和地方从来都不缺政策,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

最直接地要担负起监督责任的就是各个学校。减负令出台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默许老师把教育压力转嫁到了家长身上、把教育成果的优劣归结于家庭教育的差距。家庭教育固然有诸多好处,家长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必要的,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不到位的挡箭牌。

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和家长配合的过程,减负要减得有效果,老师和学校是“一只手”,家长则是“另一只手”,两手都要抓才能共同突破教育困境。“深夜吼妈”和“心梗家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里再不情愿也要表现得奋勇争先的家长不在少数。减负减不成,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作业布置得少、学校不安排补习课,家长却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给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造成了与“快乐学习”相背离的教育矛盾。减负不能依赖学校,家长也要有担当,做好自身监督工作,不给自己和孩子“加戏”。

我们所说的减负,能减掉的是表面的作业量、辅导班、考试内容,减不掉的是竞争压力。学校减少了表面作业却增加了所谓“可做可不做”的弹性作业,家长拼命托关系找名师补习,造成了减不减负压力都大的局面。真正能带动减负落到实处,还是得靠教育和就业机制的突破。“唯名校论”的现状在社会上仍占上风,快乐教育距离学生们其实还很远,为了好工作和好人生,学生们只能削减脑袋学学学、考考考,哪一个家长也不敢怠慢。真正减负,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个机会公平、用人公平的大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狠抓教育公平,劳动部门对用人显失公平的单位也要有所作为,学生和家长更加需要具备人生不分贵贱、工作没有高低的平衡心态。

为学生和家长减负之所以引发全民狂欢,是因为抓住了教育痛点,然,减负令下了一道又一道,但效果却不甚明显,可见,有效的监督比层出不穷的新规更重要,真心希望这是最后一道减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