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11月03日
平桥渡口
阅读数:1527
管传生
淮安区的平桥镇和林集镇是隔水相望的两个乡镇,自古以来宽阔的大运河没能阻止两岸人民的日夜来往,平桥镇繁荣的商品经济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深深吸引着对岸林集的老老少少,每逢赶集的日子,大家就会成群结队来到平桥镇,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每到传统佳节平桥剧场都会有大小剧团的演出,也会吸引对岸的戏迷们不请自到而流连忘返。而运河更没阻断两岸男女之间的美好姻缘,两岸人每逢佳节都会相互走亲访友。但平桥确是有其名无其实,在十几公里平桥镇境内的运河上,竟没有一座大桥,从南向北全靠几个渡口实现两岸的往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运河河心还有埂,将运河分为两个部分,人们要到对岸必须要换乘另一艘船方可到达,平桥镇稍南的一个渡口最为繁忙。那时还是木船,尽管载客量并不大,但因为没有动力,船工全凭竹竿和船橹使船往返,尽管那时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并不多,但还是需要船工见风使舵更要身强力壮。船是集体的,船工首选住岸边的人家,谁被选中确也有几分荣耀。因为全村男女老少往来不收一分钱,所以报酬当然少不了,除享受全村强劳动力的相应工分,还赚点其它人乘渡时付上费用。所以虽然辛苦,但船工也还心甘情愿。晚上一般是停渡的,但有特殊关系的事先必须打好招呼,递上一根烟并付双倍的费用,约好时间方可乘渡。
1982年秋天,随着省政府一声令下,淮阴、扬州、盐城三个地区26个县的十万多民工浩浩荡荡开进了运河切梗工地,运河平桥段也由原来的两道河变成了一道河,渡船从小木船变成了机帆船,船篙从此束之高阁了。但随着航道的改善,日夜穿梭不息的各种船只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对船工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保证乘客的安全成了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是有资质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每摆渡一次都是对船工的极大的考验。渡船不再属于集体的了,收费全由市场决定,船工的积极性当然非常的高,收入也就非常的高。
现在的平桥几个渡口,渡船全都换成了大的驳船,既能载人又能载汽车等大型设备,当然必须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方可胜任。船工大家也都改口称之为船老大,还有的直呼其为老板,每听到这些称呼,船工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确实每日回家点着大把的钞票,早就有当老板的感觉了。
尽管渡船给两岸人们的来往提供了方便,但大家还是希望在两镇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平桥这个千年古镇更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