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12月16日
淮安小伙勇毅捐髓点亮他人生命
阅读数:1232
本报记者 严曼曼
11月23日,贾庆举从南京捐献完骨髓回家,和去的时候一样,没有家人朋友陪同,一个人悄悄的去,又悄悄的回来了。等着他的,是家人早已为他炖好的鸡汤。
贾庆举是我区运东村一个23岁的淳朴青年,从空军某部复员回来之后,在一家私企做汽修工作,业余时间参加了骑行俱乐部,喜欢和骑友一起骑行锻炼身体。他有无偿献血的习惯,两年前,他在无偿献血的时候,接触到无偿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觉得很有意义,就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资料。
今年8月底,贾庆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保存在中华骨髓库中的血液样本,与广州一位44岁的女性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需要进行高分辨配型检测。他当即同意再抽一次血用于检测,最终结果是高配。今年9月中旬,他又接受了一次体检,体检结果合格,可以进行骨髓移植。得知这一消息后,贾庆举感觉像中奖一样,自己和远在广州的病人配型成功,这个概率太小,但的确发生了。这意味着他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贾庆举毫不犹豫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实现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承诺。11月14日晚上,贾庆举在捐献志愿书上签字 ,将于17日早上赴南京捐献。
从接到电话到最终签字,贾庆举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在签署捐赠造血干细胞志愿书时,特别要求不要媒体报道,他就想悄悄的请假,悄悄的捐赠。对家人,贾庆举也是一直保密,直到14日晚上,他捧着红十字会献给他的花回到家中,母亲一直问他花从哪儿来的,他才说出自己即将去南京捐献骨髓的事情。起初,家里人都不理解,父亲、母亲、姐姐都劝他不要去。贾庆举极力地和家里人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伤害,后期会慢慢恢复的,而且已经知道人家等着自己去捐献,不去岂不是见死不救,这种事情不能做。在他的一再解释下,父母终于松口了。但是家里亲戚听说后,纷纷来家里劝说他不要去,在亲戚的影响下好不容易松口的父母又重新反对。贾庆举再一次耐心地向家人和亲戚解释,两天里,他一遍又一遍和家人亲戚沟通。他知道家里人和亲戚都是出于爱护、担心,而他坚持捐献也是出于爱心和责任心,这两者并不矛盾。
11月17日早上,贾庆举在区红十字会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南京,没有选择让家里人陪同,因为他怕父母心疼自己。到南京后,18日开始早晚打针,22日早上8点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12:30采集结束,当天晚上就送到了广州。贾庆举说因为他以前当过兵,退伍后又经常骑行锻炼,身体素质好,所以这期间基本没什么不舒服的反应。住院期间,他还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是骨髓的受赠者写给他的感谢信,他从信中知道他挽救的不仅是一位病人,更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家庭,他很庆幸自己坚持捐献。
回家后的贾庆举,在简单修养一周后,就开始正常上班了,最近正在计划跑步锻炼身体,他说以后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健康身体。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骨髓受赠者的情况,祈祷她可以早日康复。
骑行俱乐部的骑友们知道贾庆举的善行后,纷纷为他的勇敢善良点赞。大家发现仅仅40人的小小骑行群里,像贾庆举一样在中华骨髓库里登记的还有3人,这3人也被贾庆举的行为感召,希望自己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年轻的骑友也纷纷表示,自己也要报名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