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1月12日

文化高地正崛起

——我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阅读数:2345  

本报记者 李文君 通讯员 刘建凯

“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在北京颁奖,西游记大舞台淮剧票友大赛歌舞升平笑声喧天,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风生水起,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无处不让你感受到这里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律动。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了文化产业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对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化人才队伍支撑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设置了400万元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去年5月15日,由区文广新局、区文旅开发区联合引进,北京万丰传统小吃有限公司投资的淮安万丰中华传统小吃文化街项目开始建设,12月23日,淮安万丰中华传统小吃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去年7月20日,由区文广新局、国信产业园共同引进投资5000万美元的展示道具制造项目,在金陵宙辉国际大酒店成功签约……

根据产业围绕市场转这一思路,我区采取定向招商模式,文化产业招商热潮涌动:“中国360行”风情街、古城历史老街业态经营、沈坤状元府邸等项目全线突破;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正在实施。

与此同时,我区以建成苏北地区最具特色、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新高地为目标指引,建成了河下古镇非遗文化产业园,成立了博里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和仇桥杂技协会,打造的全国“文教”用品产业基地拥有教学具企业186家,其中生产型教学具企业101家,从业人员1.2万,一个集产品展示、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教玩具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为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区实施了“四大工程”,即实施“文化引领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文化保障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文化竞争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实施“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进一步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作品百花齐放

淮安区是一座集“名人”“名著”“名菜”“名胜”于一身的“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大批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去年9月28日,我区在市美术馆举行“徐培晨艺术馆”开馆及作品捐赠仪式。徐培晨老师怀着对吴承恩先生的缅怀之意、敬重之情,将其精心创作的108幅绘画、书法作品捐赠给淮安区,并在我区吴承恩故居设立“徐培晨艺术馆”长期展陈。

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先生将猴子写神了,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将猴子演绝了,著名画家徐培晨老师将猴子画活了。

2017年,我区出台了《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加大文艺名家的培养力度、加大优秀文艺人才的引进选拔力度、加大民间文艺人才的服务态度、加大文艺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

我区在文艺精品名作打造上,强化文艺创作奖励与扶持、强化文艺改革和创新、强化文艺创作引领、强化文艺创作服务、强化文艺精品名作的打磨与推介、强化文艺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

我区成立“双名”工程领导小组、设立打造“双名”工程专项资金、建立各司其职的工作构架,着力培育一批全市一流、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名家,打造一批影响广泛、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名作,使我区文化人才优势更加突出、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在全市各县区文艺创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以来,区文广新局致力于精品力作打造,大型淮剧《半副对联》,参加第七届江苏省淮剧艺术展演月演出,受到省、市宣传文化部门和专家肯定,并入选市“双名”工程项目,荣获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仇桥杂技在大剧院举行专场汇报演出。成功举办了首届“漕运杯”全国邱心如女性散文大奖赛,有力宣传了淮安的历史文化。博里农民画家潘宇第三次荣获全国大赛金奖,1200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绘画展览和国际文化交流。

我区还先后设立了全国性“袁鹰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并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称号;小戏、小品及书画摄影作品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6项,其中,5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书画摄影作品奖,创作的文艺作品达20余部、舞台艺术作品8部;全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培训百余次,培训文艺骨干近千人,各类文化团队达到40支,总人数1500人……

在区文广新局的牵头下,先后举办“淮安区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历史文化名城30年保护成果大型图片展”,全区首届金牌讲解员大赛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同时,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每月23日图书馆流动日活动,累计开展图书“四进”活动8场次;送电影3141场、送文艺演出100场、送展览5场、送图书11040册。

文化设施建设加快

文化设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彰显了我区独特的魅力。

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恩来文化广场建设进入2017年度省PPP项目库,去年底已经启动建设。区文化馆获批国家一级馆;完成了60个行政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区图书馆创成省级古籍收藏单位,建成中国漕运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百姓影院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110个,图书分馆13家。建成数字农家书屋86家,配送农家书屋电脑146台。

我区扎实推进江苏省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建成全国首家县区文化综合监管平台,被列入省委省政府改革30项重点工作之一。秦焕故居二期、蝴蝶厅、末口遗址环境整治完成方案论证评审,有序推进保护;启动青莲岗遗址试掘工作,出土了10余件石斧、石凿,数十件陶器,鼎、杯、纺织轮、兽皮打磨器以及彩绘陶片等,还发现了一处房基遗迹。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楚州十番锣鼓”数字化保护工作,并在央视10套《文明密码》播放。淮安茶馓制作技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入选“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博里农民画”项目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展。

文化生活异彩纷呈

每年春节期间,区宣传文化部门都会组织开展了“送戏文艺村村到”活动,如“迎新春淮剧进农家”“过大年看大戏”“廉政文化乡村行”“法制文化乡村行”等形式将淮剧、歌舞、小戏小品等一大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带到村庄田头、农家小院给广大父老乡亲们送去最优质的精神食粮。每年的“双服务”活动,淮剧二团累计演出在230余场次。观众平均每场次达到六七百人以上,多时则达三四千人。

不仅仅是春节,在平时,走在淮安区,随处都能感受到“文化淮安”的魅力:每天下午,周恩来纪念馆前和镇淮楼下的文化长廊里,娱乐的人群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有唱戏的、拉二胡的、练大合唱的、下象棋的,乐声、歌声、笑声,交相辉映,这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去年初正式开放的萧湖公园内,白天人头攒动、晚上流光溢彩。

我区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拥有杂技、民歌、剪纸、农民画等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另外,泾口高跷、流均舞狮、平桥舞龙、席桥花船、季桥诗歌、博里诗词等一批乡镇特色文化项目异彩纷呈。

“一乡一品”工程的推进,使得我区群众文化逐步构建起区有龙头、镇有特色、村(居)有亮点的文化发展大格局。曾绝迹了半个世纪的民间古曲——“十番锣鼓”被重新发掘整理编排出《金盘捞月》《咏花》等一批古曲曲目,通过多次公演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富有白马湖畔水乡韵味的民歌对唱、赛唱,融民间踩高跷技术和现代舞蹈手法于一体的泾口“高跷扑蝶”表演等都已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为老百姓营造了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去年九月,在省农家书屋工作会议上,我区被评为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区。近年来,我区通过鼓励乡镇自筹、区级支持、上级奖补的方式,筹集建设经费,仅2017年就投入经费170余万元,配送电脑148台,配送图书5万余册,建设农家书屋307家,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区目前已建成图书分馆15家,40家农家书屋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建设数字农家书屋148家,加强农家书屋信息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带动全区农家书屋全面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