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3月06日

用火箭发射成功告慰周总理

阅读数:2120  

游本凤

中国火箭,频繁问天。长征型号,威名远扬。

2017年春的一天,阳光照耀着椰岛大地,菠萝蜜摇曳着海岛风情。远远望去,新建立的海南岛文昌发射场塔架里矗立着一枚乳白色的长征七号巨型火箭。“长七”发射在即,令人怦然心动。此次“长七”的飞天之旅将把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送上太空,与正在天上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进行交会对接,并首次实施“太空加油”。“太空加油”成功,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几年建立大型空间站的所有技术障碍全部排除。

发射前夕,佳宾云集。当镜头切换到发射场指挥大厅时,有一位年届耄耋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火箭发射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有的是他熟悉的“老战友”,有的则是他不认识的“可畏后生”。虽然他无缘前往发射现场观看“长七”发射,但能在电视镜头里感受发射氛围,已很满足,并为航天能建设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火箭发射场、造出像“长七”这样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火箭而感到非常高兴。

他就是老一代航天人,曾经叱咤航天风云的施金苗。

施金苗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共十三大代表。他一生航天科研经历丰富,曾参与过我国的防空导弹、运载火箭、气象卫星、载人飞船等设计和研制工作,并担任过多个重要航天型号产品的总指挥。退休前曾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长,载人航天工程神舟飞船(921—3)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与众多航天人一起,亲手把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亲眼目睹新一代火箭“长七”发射成功,更是让施金苗既兴奋不已,又感慨万千:新型火箭成功,空间站即将建成,“嫦娥”探月“玉兔号”在月面上留下两道车辙,中国航天如日中天!如果敬爱的周总理能活到今天,看到这些辉煌成就,定会无比欣慰。

梳理一生中的特殊记忆,最令施金苗终生难忘的,是他曾代表上海航天基地,专程前往北京向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汇报风暴一号火箭发射前的准备情况。

上世纪的196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出让上海搞火箭和卫星的重要指示。后来这一任务被命名为“701工程”。其中火箭取名为风暴一号,卫星取名为长空一号。

从此,火箭在上海黄浦江畔横空出世。上海航天人以冲天的干劲,仅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拿出了第一发火箭。第一发风暴一号要到酒泉发射场进行飞行试验。中央高层领导对此高度关注,要求发射前须向中央专委会进行一次专题汇报。专题汇报会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

其时,施金苗是风暴一号火箭总体技术负责人。因此,向周总理汇报这一特殊任务就交给了他。得知是向周总理汇报,施金苗心情十分紧张,感到压力重大。于是施金苗不敢怠慢,为写好这一汇报材料,施金苗深入到每一个承制单位去调研,搞清火箭上每一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研制情况,并弄清楚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质量问题和解决措施。尽管他认真地写了一稿又一稿,但就如何坚持实事求是仍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当时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到处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如一家研制火箭发动机的航天单位,因试车多次失败,而技术原因也很清楚。但有位很“左”的上级领导硬将试车失败归罪于“阶级敌人”搞破坏,并对一位技术骨干进行隔离审查,逼迫他日夜写检查,坦白交代所谓的破坏动机和目的。那位同志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最后被迫自杀。对这一迫害事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但敢怒不敢言。而在这次汇报材料中,那位领导曾指示要写进“阶级敌人搞破坏”这样的定性语。施金苗认为,这不能随便乱写,因为这是向周总理汇报,一定要实事求是说真话。几番力争,施金苗一直顶着,这位领导也始终不肯松口。就这样,汇报材料一时写不下去。再后来,经过多方面的争取和支持,最终才没有把“阶段敌人破坏”这样的字句写进去。对此施金苗感到,他的良心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

风暴一号在酒泉发射场经过了四个月的测试,终于完成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时间安排,汇报定在1972年8月8日。这天施金苗和汇报团成员乘坐钱学森的伊尔—18专机,从鼎新机场直飞北京。汇报地点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

下午6点,大厅灯光如同白昼,只见精神矍铄、面带微笑的周总理快步进入大厅。“同志们好啊!”洪亮的问候,使大家十分振奋。施金苗终于握到了总理温暖而有力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久久地沉浸在幸福中。只是他看到周总理的脸上显得有点苍老和憔悴,不由感叹:周总理太辛苦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还要亲自听取火箭发射汇报,怎么不辛苦呢?

陪同周总理听汇报的中央专委会成员有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余秋里等党政军领导,而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则坐在周总理旁边。周总理一开始并没有要求进入汇报正题,而是和大家一起拉起了家常。周总理首先问了施金苗的姓名和年龄。周总理听说他只有36岁,很兴奋地说:真年轻啊!我们国家正需要这样年轻的科技专家。周总理接着又问施金苗的家乡在哪里?施金苗回答浙江慈溪。周总理一听更兴奋了,马上接过话题:慈溪生产的棉花全国第一,县长叫黄建英,是个女同志,很能干!想不到周总理对施金苗家乡这样一个区区小县的情况了如指掌,周总理的记忆力真是过人啊!

周总理还和其他汇报者聊了一会家常,使得会议气氛一下子变得宽松融洽起来,也拉近了大家和周总理之间的距离。

汇报正式开始。施金苗首先对着图纸向周总理汇报了火箭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飞行程序和可靠性措施。其间,周总理不时插话和询问,因为他听过类似的汇报,对火箭情况比较熟悉。比如当汇报到采用比较成熟的机械式安全机构时,负责制造这一产品的厂长进行了演示。这时钱学森插话说,现在国际上已采用电子式的安全机构了,这种老式机械结构已经过时。施金苗回答说,这种机械结构虽然不算先进,但技术上比较成熟和可靠。周总理笑着说:可靠性高一点好嘛。

当施金苗如实汇报到上海第一次搞大型运载火箭,还缺乏研制经验,第一发火箭在研制过程中曾发生过不少问题,发动机试车也曾多次遭遇失败。这时上海那位主管领导立即站起来插话,说其中有阶级敌人在蓄谋破坏。周总理听了,没有接茬,却说应该重视技术问题和质量工作,使得那位领导感到很尴尬。在询问中,施金苗回答了发动机研制中试车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发动机大推力工作时发生了大振动,而且改进措施不得当,所以导致试验多次失败。

睿智的周总理一眼就看出了别有用心之人,排除了所谓的“阶级敌人”搞破坏的图谋,并实事求是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

汇报进行了五个多小时,其间还送来了点心。施金苗特别注意到,周总理的秘书给周总理送了两次药,请他当即服下。施金苗不由暗暗感动,已经深夜了,周总理还拖着疲惫的病体为火箭发射操心,为上海第一发火箭成功而忘情投入。

看看时间不早了,周总理先让钱学森发表意见。钱学森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上海航天所做的大量工作,认为第一次搞大型运载火箭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但作为航天技术统帅,钱学森深知,航天必须要以成功来证明自己,让党中央和毛主席放心。按照火箭发射成功的标准,钱学森的表态似乎有点迟疑。他说,发生的问题仍然很多,产品质量也不是很好。好在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现在已经走到这一步,我看就让他们试试吧。看得出,钱学森的表态也有点无奈。这不由让施金苗感到心情沉重。

最后静听周总理的指示。周总理在讲话中肯定了大家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他同意火箭按时进行加注和发射。周总理还鼓励航天人,科学试验嘛,允许有失败,但一定要做好工作。他特别指示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做好工作,争取首次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大家热烈鼓掌,感谢周总理对航天人的宽容和勉励。

分别时,周总理及各位中央领导逐一和大家握手,反复嘱咐要做好最后阶段的工作,争取火箭发射成功。可谓语重心长,寄予厚望。

目送周总理离开会场时已快到深夜12点钟了。周总理高大的身影,神采奕奕的面庞,一直留在施金苗的脑海中。尤其是周总理强调的十六字质量方针,一直回响在施金苗的耳边。这十六字质量方针后来一直挂在上海航天火箭总装厂总装厂房的顶梁下,也印在了以后下发的各种文件中。

带着周总理的嘱托,也带着对试验成功的信心,上海航天人回到了酒泉发射基地。风暴一号试验火箭经过加注和最后测试,上级下达了发射指令。1972年8月10日8时32分,风暴一号发射升空。伴随着火箭尾部喷射的烈焰,庞大的箭体缓缓升腾、升腾。上海航天人研制的第一发火箭终于飞起来了。施金苗和航天试验队员兴奋无比,大家紧紧相拥,欢呼成功。啊,敬爱的周总理,我们的首发火箭终于成功了,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殷切期望。

风暴一号是好样的。它后来还创造了两个中国航天第一:一是1975年7月28日,风暴一号首次将一颗一吨以上重的重型卫星送入了太空;二是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将三颗卫星一并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风暴一号后来由于国家对火箭任务进行调整而取消,其成熟技术则延伸到后来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中。从当年十年磨一箭,到今天中国长征火箭已经发射了近250发(截至2017年5月底)。而值得一提的是,长征火箭前100发的发射,中国航天人用了37年漫长时间。而后100发的发射,却只用了短短7年时间。近年来,中国航天火箭的高频率高密度发射不仅已成为一种常态,更奠定了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的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正在以雄健的步伐向航天强国大步迈进。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在天之灵若有感知,当含笑九泉!

作者简介:游本凤,1954年出生,1972年入职航天,具有40多年航天工作经历。该同志为原上海航天报总编,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