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3月27日

刹住“摆酒风” 减负“份子钱”

“人情债”该“松绑”到“合理区间”了

——“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系列报道之一

阅读数:1072  

本报记者  于行行

编者按:2018年是我市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局之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陈规陋习逐渐消亡、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为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即日起,本报推出“向不文明行为宣战”专栏,通过持续深入的报道,进一步引导全社会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自觉移风易俗,主动革弊立新,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礼金,也叫“份子钱”,古已有之。曾经是亲朋好友为了表达祝福、营造热闹红火的气氛,在一起“凑份子”,随礼金、送物品,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钱、物不在多少,“送去一份祝福”是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份子的名目越来越多,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结婚要随份子,孩子满月要随份子,乔迁要随份子,开业要随份子……名目越来越繁多的“随份子”和以“份子钱”的多寡来判断关系亲疏远近的衡量标准,让无数人直呼曾经寓意美好的“人情”变成了“猛于虎”的“人情债”。

那么,如何移风易俗,改变人情随礼不断“加码”的现状?近日,记者在我区城乡随机采访了数位市民,许多人希望政府引导、乡村自治,走出变味的人情泥潭,营造健康的乡里人情。

“份子钱”水涨船高

人情之重成为困扰

“上周六,侄子结婚礼金1000元,朋友家小孩过10周岁又送过去200元。”春节到现在,林集镇村民刘国远断续吃了8场喜酒,也随出去不少“份子钱”。

刘国远说,以前人情随礼一般在200元以下,红白事随礼少的只有几十块钱。这几年,礼金数额持续攀升,最少也得200元钱,关系好的200元至500元,至亲好友礼重的都超过1000元了。“去年,我们家光随礼都快上万了,这‘人情债’实在吃不消!”刘国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年,支出的礼金有:侄女出嫁2000元,堂侄结婚1000元,外甥考上大学500元,朋友家小孩过生日2000元左右,近亲过60、70周岁出礼加买烟花、礼品等花了4000元左右,还有些乡里乡亲乔迁之类出的100元的“小礼”,零零总总加起来仅出礼一项的开销就过万了。

“越来越吃不消了,光随礼一项就占了收入的四分之一。”提起近几年的人情消费,在我区某企业上班的开俊感慨地说,较之以往,现在要随礼的名目太多。除了娶妻嫁女、老人过世外,现在盖房搭屋、商店开业、老人大寿……都要摆酒席。由于物价上涨,消费支出水涨船高,收入增长跑不过红包行情的攀升,“人情债”越背越重。

“有时候好不容易攒下点钱,准备买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化妆品什么的,一条短信发来,就只能跟自己喜欢的东西说‘拜拜’了。”在我区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小张告诉记者,“尤其是这两三年,正是我同学结婚的高峰期,每年都要出一万多礼钱。碰到‘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一听到手机响,都会心跳加速,老有种‘辛苦赚钱给别人花’的感觉。”

会计出身的建淮乡村民汪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简单明了的账:现在,一个普通农户人情“朋友圈”约100户,每户平均3~4年就办一次酒席,按这个节奏,平均每户每年要随20余次礼金,人情开支5000元到1万元。粗略估算,农民家庭收入约二成用于人情消费,有的家庭甚至占到一半以上。“过去都是婚丧嫁娶的大事才办酒席,现在小孩过个生日也兴办酒席请客。被请的一般要随礼,即使人不到,礼基本都到。”汪志强坦陈,碰到一些“好日子”喜事扎堆,好多人家一家几口要分别去几处随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礼金”水涨船高。在大多数受访者眼中,“100元其实是有些拿不出手的钱数,除非你认定将来也不会跟对方有更多的来往”。因为,“对方也会根据钱数的多寡,判定你跟他关系的亲疏远近”。互相攀比带来“份子钱”水涨船高,也造成人情债越背越重。

怕丢“面子”苦了“里子”

变味人情没有赢家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如果不随礼,会让人看不起。”记者走访我区多个村庄发现,因为“面子”,哪怕是不堪其苦,大多身处其中的村民也难以对抗这种风气。村民普遍反映,亲戚朋友多,送了这家就得送那家,这家多了那家就少不得,否则不仅会被“背后说闲话”,还可能得罪邻里亲戚,最终在十里八乡变得孤立起来。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季桥镇村民赵先成认为,人情消费越来越高,除物价因素外,更多在于人们的面子心理、攀比心理。欠了人情,别人便会索取回报,而在偿还人情的过程中,往往会连本带“利”。这次的亏损者,下次就可能成为受益者,这也让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春节期间,赵先成的姑姑过60岁,“吃暖寿酒”前,赵先成兄弟几个商量,把晚上放烟花的钱省下来给姑姑买衣服,既环保又实惠。但是,此举遭到了其姑父的反对,“人家都是头天晚上放的烟花,我们家不放,别人会说闲话的,该放还是要放,这个钱不能省。”

“在农村,人情比吃饭都重要。饿肚子可以忍一忍,人情关系不维持,会被人看不起,今后在村里没法做人。”赵先成的姑父为了面子不得不去浪费的做法,在乡村很普遍。“我们每年出礼都头疼,家里有点事根本不想收礼。”溪河镇村民吴庆告诉记者,“去年,我在城区买了房子,本来打算就请亲戚吃个饭庆祝一下,但是家里老人要面子不同意,非要办个乔迁宴。这一场宴席办下来,人受累不说,收的礼金也都是些‘长腿’的钱,不仅将来要还给人家,还欠上村里人的‘人情债’,实在不合算!”

如此数额庞大的人情往来,看似应该是主人可以通过这一场酒席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在现实中,礼金的收取者也“难展笑颜”。办酒收礼,再还礼,再办酒……人情本身是消费性的,表面上看,你来我往,似乎平衡。但实际上,每次人情活动都需要酒席开支,人情活动越是频繁,酒席开支就越多,最终人们的大量收入都因为操办酒席而被消耗。

共治共享清爽乡风

“人情”回归“合理区间”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社会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是维持良好社会关系的纽带,只是到如今变了味,成了消费陋习。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早在2014年,我区就制定出台《关于公职人员操办宴席管理规定》,从六个方面对全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含驻区单位)党员、在职职工、各类聘用人员、各乡镇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操办宴席进行铁腕整治。“控制规模”,操办桌数不得超过10桌,双方同城合办不准超过20桌,不得邀请管理和服务对象、同事和部属;“非亲禁入”,邀请对象仅限于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和近姻亲;“三个一律”,科级干部及以下人员如违规操办,一律先免职,再按有关规定处理,凡违规操办者,当年年度考核一律为不合格,临时聘用人员一律解聘;“双向处罚”,干部职工接受宴请并参加或随礼的,一般干部职工追缴廉政责任金500元,乡科级干部追缴廉政责任金1000元;“责任共担”,夫妻双方都是干部职工的,处理职级高的一方;只有一方是干部职工的,处理干部职工一方,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共同操办,是党员、干部的一并处理。

此“铁纪”让公职人员感觉“减负”不少,可办可不办的宴席一律不办、可请可不请的客人一律不请、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宴席一律不参加。但是,农村地区的“人情债”依然如故。“政府可以通过乡规民约或者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市民王恬建议说,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倡议性的文件,明确公序良俗的标准,让农民自觉参与、自觉遵守。

“‘硬法’禁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陈规陋习收效甚佳,希望可以通过‘软法’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良性社会氛围。”老党员齐建国建议说,可以以正面引导树立新风正气,以专项整治狠刹歪风邪气,以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我举双手赞成政府对于农村中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采取相关措施,我敢保证,其他村民都会同意。”溪河镇村民王天林毫不犹豫地说。

清爽乡风,除了乡亲们期待的政府引导,也要鼓励乡村自治,激发村民自觉。记者建议,可以在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扬弃的态度将时代特征与传统礼俗有机结合,让“人情”回归礼尚往来的本义,让人际关系更加自如纯真、朴素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