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3月31日

清明祭扫提倡清明

伊一芳

阅读数:1017  

清明节是人们追忆亲人、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能否做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摒弃陋习、倡导文明的最好“年检”。然而,近年来因清明节扫墓祭祖所带来的一些与社会文明和进步不相和谐的音符也日益凸显,使本来严肃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搞笑场景,庄严神圣的场合被铜臭气、污浊气所玷污,甚至带有火灾及人身伤害事故隐患的做法。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古以来,人们就主张文明祭扫。有主张绿色祭扫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诗人吴惟品以为祭扫要有“日暮笙歌”“杨柳流莺”的气氛,祭扫重在清心明志。他的主张与现代人不谋而合,每年清明节前夕,有关部门都会发出文明祭扫的通知,引导群众采取植树、献花等健康环保的祭扫方式,过去人们普遍采用的烧纸钱的祭祀方式已逐渐发生改变,更多的人开始通过敬献鲜花、网上祭扫等绿色文明方式祭祀,这些都值得称道。

如何让清明更“清明”,凸显新时代新风尚,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清明时节当清明,提倡“清明”的祭扫方式正当其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人清明的祭扫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只要能表达对已故者的哀思和敬重之情的方式都应当肯定。中央倡导的鲜花祭、植树祭、公祭悼念、网上扫墓、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祭祀新风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网络上的“清明网”、手机上的“微祭祀”等,既符合时代新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既传承了清明扫墓的传统习俗,又体现了便捷、低碳的生活方式。其实,祭祀先人不必拘泥形式,只要人们做到诚心追思,就已经达到了祭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