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04日

从田间起飞的“鹰”

——记飞鹰家庭农场主史湘游

阅读数:1536  

本报记者 李 峰 严曼曼

离开农村,又返回农村,正成为一个新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前景以及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带动了一股返乡务农的创业潮,很多人尝试回到田头,土里“刨金”。

在返乡创业热潮中,涌现出一批扎根农村、带动能力强的新兴农场主。博里镇史荡村十组的大学生史湘游就是在这股返乡创业热潮中,辞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飞鹰家庭农场。他犹如一只从田间起飞的鹰,在广阔田野上展翅飞翔。

位于博里镇史荡村的飞鹰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4月份,当时的土地经营规模仅为214亩,还是农场主史湘游一户一户人家协商“求”来的。“那时候,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孩子,没有下过地,不会种田,吃不来苦,都不太愿意把土地租给我。”回忆起刚成立农场的时候,史湘游说除了资金上的困难,最让他难过就是乡亲们的不认同。

为了让农户放心流转土地,史湘游和所有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书面协议,由村委会及镇司法部门鉴证,并且每年提前支付一年的租金,这样才从农户手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

农场成立的第一年,史湘游选种了当时普及率最高的淮稻5号、苏秀867和南粳9108。由于田间管理到位,水稻生长形势喜人,高产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当年稻麦两季纯收入达到16万元,每亩净收益750元。

2016年,农场选种的扬辐麦4号抗赤霉病性能强,没有受到严重灾害,比受损农户每亩多收入500元,农户纷纷去飞鹰农场购买扬辐麦4号作为种子保管。成功的种植经验让周围的农户开始认可农场,很多人主动提出要把土地流转给史湘游,农场的种植规模扩大到300多亩。

解决完土地问题后,农场开始朝机械化方面发展。2016年底,农场建起了一座500平方米钢架仓库,添置了大型拖拉机及收割机。2017年,在区委农工部的扶持下,农场又购进一台12吨位的烘干机、铲车无人植保机和地磅。

飞鹰家庭农场在自我壮大发展同时,注重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合,一方面与其他家庭农场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与上下游企业协作,增加订单面积,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016年,飞鹰家庭农场组织村里有收割机械的农户成立了“淮安区青耕田农机合作社”,多次组织跨区作业,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2017年,农场在和多家超市签约订单后,引进新品种——血糯米,每亩收入明显高于种植普通水稻。

飞鹰家庭农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先后被评为“淮安市级示范农场”、“江苏省级示范农场”。目前已注册“淮米”商标。农场主史湘游经常用自有机械,以低于市场服务收费为周围农户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并利用自身农场规模优势,组织周边农户一起购买农资、一起销售粮食,赢得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