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04日

季桥镇“稻鸭共作”促进“双减双增”

阅读数:1793  

本报讯  2016年4月,季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了省农业三新工程——“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如今,该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据悉,“稻鸭共作”模式是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粪又可作为水稻良好的有机肥料,达到肥田的目的。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松土,而稻田又为鸭群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稻田围栏养鸭,不但达到了“双减”(减少化肥、减少农药)的目的,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稻米品质,而且可以获得很好的水稻种植效益和可观的鸭子养殖效益。

季桥镇土地肥沃、渠塘密布、水系发达,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又有养鸭和养鹅的习俗。2016年3月,省农委发布2016年度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相关目录后,季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镇农技部门因地制宜、对照目录、选准项目。在生态种养结合(稻鸭共作)项目获批后,该镇立即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爱勇为组长,镇农技部门技术人员、项目涉及相关村(居)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时任淮安区副区长郭慧芬担任该项目的技术顾问,为稻鸭共作田块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多次到现场实地指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制定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措施,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实施的主体,对该项目负总责;协作单位——淮安市兴隆米业有限公司和淮安区三联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选择水利条件较好、土壤自然资源过硬的南湾、三刘、大湾等村作为连片种植区域,并适时选择购买雏鸭,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协作单位根据地力适时适度放养;稻田精耕细作,一般以5亩地左右为一个单元,既解决了田块小、单元过多不便于管理,又解决了田块大、鸭子多、影响水稻生长和鸭群在田间分布不均衡,达不到效果的问题;按照合同方案,对田块进行编号、建档,详细记载鸭子的放养时间和密度、水稻和鸭子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肥料、药物的使用时间、数量、效果等;组织协作单位相关人员和项目实施地的村组干部、种田大户、种田能手等共计400人进行培训、交流和观摩等;应用生物防控技术,预防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确保鸭子的安全饲养和稻米的品质。

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省、市、区专家不定期到现场察看和解决问题。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周建农、淮阴工学院教授周青、淮安农科院研究员孙苏阳、大华种业育种研究院研究员周凤明、淮安市农委研究员石广跃以及区农委相关技术人员等到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经过两年的示范推广,季桥镇稻鸭共作面积由当初的400多亩发展到2000多亩,由当初的3个村发展到全镇14个村(居)。2017年,小湾村打造的“季桥硒米”,基地面积1000多亩,全部采用了稻鸭共作生产模式。通过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季桥硒米”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多项指标已经接近有机米的标准。“稻鸭共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我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业“双减双增”创新了路子,也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索了新途径。

(崔金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