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27日
日久弥新的思念
——写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
阅读数:1524
张 谨
在周恩来同志诞辰日期间,作为故乡人对一代伟人的思念也越发强烈。回望心路历程,这种思念,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随着对周总理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步由晚辈同乡的朴素感情,向精神价值的感悟追崇渐进升华。
隐约懵懂的记忆
如今,周恩来故居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寻常巷陌,况味人家,幽静一隅。
当时,我就读的勺湖小学后门对着驸马巷,与周总理故居隔路相望。上学、放学经常穿过局巷、驸马巷,从故居门前经过。故居面东的门是一直敞开的,住户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与普通居民的大杂院没有什么两样。而面南的门则关得很严实,难得见到有人进出。
对于这座老宅院,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头脑里并没有周总理故居的概念,门前无标志,官方无宣传。在周边玩耍时,我们会时常看到三五成群、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围着院墙四处转悠,东张西望,目光神秘,逢人还打听着什么,最后总是不甘心又很无奈地悻悻而去。
这座老宅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许多人对这片青砖黛瓦建筑情有独钟?我一直不得其解。大人们平常的片言只语,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些碎片化的记忆:这里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家不让外人参观;东院的住户与他都非亲非故。
刻骨铭心的哀痛
1976年1月9日上午,一则噩耗传到淮安,开国总理周恩来于1月8日不幸逝世。一时间,淮安笼罩在一片哀恸的氛围之中。
周总理故居内设置了灵堂,臂缠黑纱、表情严肃的人们自发地前往吊唁。我目睹了那撕心裂肺的场景。周总理遗像前摆满了花圈,人们依次缓缓行进,鞠躬默哀。灵堂里不时传出抽泣声和凄厉的哭声,出来时许多人泪流满面,难掩痛惜之情。一位老大妈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哭泣着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那些日子,大人们的脸色和天色一样,晦暗阴沉,愁云密布,做事无精打采,说话有气无力,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
那年,我17岁,但那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深深震撼心灵。
潜移默化的熏陶
1978年后,在淮安无论民间还是官方,纪念周总理的活动逐渐升温。正逢其时,我走上工作岗位,有机会经常参加一些纪念活动,隔三差五陪同外地客人频繁走进伟人诞生地和纪念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也与日俱增。
自1985年,我在团县委的负责岗位上,一直把学习周总理、激励青少年成才、成长作为特色项目精心打造,不失时机地在故居、纪念馆组织开展以缅怀伟人、奉献青春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润物无声,教育了别人,也熏陶了自己。
1997年,我作为当时县级淮安市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致力于周总理事迹的宣传,不遗余力地挖掘资源、组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后续效应,自己作为周总理故乡人的荣誉感也日渐强烈。在此期间,有机会多次参加在本地举行的各类重大纪念活动,参与接待周总理亲属和原身边工作人员,聆听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敬重,每每感动不已。
不朽精神的传承
2004年末,我履新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和纪念馆。12个春秋,与“伟人”朝夕相处,悉心守护这座万众景仰的丰碑。无数次的感动,无数次的洗礼,让我对周总理的认识逐步由概念化向形象化转变,对周总理的敬佩逐步由感性化向理性化演进,对周总理精神的探究与宣传逐步由职业的专注向生命的寄托跨越。
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于2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座谈会。我作为周总理故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亲耳聆听了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充满深情的讲话。我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被不朽的精神所打动、所折服。同年4月5日,一场感人至深的纪念音乐会《你是这样的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我受邀专程赴京观赏,人们自发地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我泪眼四顾,周围的人几乎都红着眼圈,有的还在悄悄抹泪。
2009年4月2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轻车简从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参观,我有幸全程陪同,零距离接受教诲,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一直在耳边回响:像周总理这样的一代楷模,是我们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要学习他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寥寥数语,精辟地道出了周恩来精神价值的真谛。同年7月,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在淮安成立。通过筹备和参加会议,自己不仅开拓了理论视野,抬高了工作站位,更悄然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开始了虔诚而温暖的追寻之旅,立志将有生之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周恩来精神这座富矿的挖掘之中。
斗转星移,思念依旧。如今的思念不再伴着泪水,而是伴着宏愿,内化为浩然正气和洪荒之力,步履铿锵地行进在崛起江淮、复兴中华的追梦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