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2日

五世同堂颂党恩

阅读数:1858  

丁文富

“文山,开始吧!”曾做过村支书的小爹语气平和地说。

“各位长辈、各位兄弟姐妹,我代表丁撰、丁旭凤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恭喜发财!这个,这个……大哥啊,还是你来吧?”只念过几年小学的丁文山,虽在市场上谈业务做生意说得一套一套的,但到正场上讲话确是没多少理论,所以只好把“球”踢给曾在部队当过营长、后在县里做过局长的堂兄。

他边让堂兄接过话茬,继续春节拜年的喜气俚语,边安排给所有人递上一条大糕,给70岁以上的老人和正在读书的孩子每人一份200元的压岁钱,接下来开始宴会。五世同堂,从全国各地赶回来过年的丁氏子孙,13桌100多人推杯举盏,畅叙亲情,共话发展。

这就是我老家今年正月初一,小丁庄“2018年丁氏家族春节宴会”场景一瞥。

小丁庄位于苏北大地里下河地区,坐落在淮河入海水道与渔滨河的交汇处。据老辈人回忆,小丁庄由祖先们兄弟几个从苏州阊门迁居此地,历经世代繁衍,形成庄子,现有数十户人家、几百人口。

解放前,这里地旷人稀,物质匮乏。一排排矮小潮湿的土坯草房丁头嘴,在风雨中飘摇;一个又一个光棍汉,找不到老婆,赡养不了父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亚老大一把瓦刀“闹革命”,毅然绝然地突破“重围”,从田垅里走出来,到公社集镇上做小工当学徒,到大上海去谋生创业。他这一去就是30多年,在“阿拉”上海人的鄙视中,经过了千辛万苦,刻骨铭心地磨练,终于成为老家城建局在上海登记注册的建筑公司属下的一块包工小头头,且让庄上许多人在他手下获得了一份差事,得以谋生,学了本事。

岁月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哭着走来、笑着离去的过程。漫漫人生路,透着沧桑,含着沉香。似那梨花,风吹雨打,洗尽铅华,清韵犹存;似那画卷,经年以后,褪尽色彩,依旧斑斓;似那高山流水,蜿蜒缠绵,时而波涛澎湃,时而溪水潺潺,沟沟坎坎,深深浅浅。“泥腿子”成了上海人。文亚老大的成功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鲜花开在山那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富起来的文亚老大,衣着朴素,生活简约,行不逾矩,言践其诺。永远一副农民老大爷或工人老大哥的衣着行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清廉和蔼、乐于助人的优良作风。这些年,他先后出资近百万元,修建了10多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村里人的交通环境,孩子们上学不再道路泥泞跌跌碰碰。他无偿捐助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户,渡过难关;无偿资助寒门学子,修完学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年在他手下做事的人,以及后来走进大上海的丁庄人,先后有10多人成为老板,春节聚会的发起人丁撰、丁文山、丁旭凤便列其中。

按理说,剃头是丁庄人的传统手艺。从我们老太爷那辈开始,到丁旭凤这代,已是第四代的剃头匠。细数人间多少事,不如意事有八九。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总是不行。几代剃头匠,无论是拎着盒子走村串户,还是坐在家里为人服务;无论是按人头筹粮收费,还是由队里折算工分,都没有摆脱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穷苦困境。“东方归来满眼春,借得东风好扬帆。”还是文亚老大带出去、走进大上海的那批人新潮思想的影响,让文山、旭凤这些后生们敢想敢闯,变革传统手艺,在上海、浙江、苏州等地创新创业,先后开办了美容美发、医学美容连锁院。

枯木逢春,人逢盛世。如今的小丁庄早已旧貌换新颜。家家住上了高大而崭新的楼房。有一半人家在城里买了房子,说是让孙子、孙女到城里上学,自己也能在那住住,享受下城里人生活的滋味。大多数人家买了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有的人家还有两辆以上小车,说儿子一辆,媳妇一辆,各用各的。

从古到今,小丁庄人忠实厚道,勤奋刻苦;崇文向善,尊老爱幼;安分守纪,团结互助;低调做人,文明做事;不狂妄,不奢侈,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小丁庄人是非曲直明辨,不吵闹、不打架,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多年以来无讼事。每逢红白大事,必家家到场、献计献策,群策群力。

世代相传的村风民俗,使小丁庄人读书耕田,忠孝不误,人才济济。这些年,先后有15人大学或研究生毕业,11人参军入伍报效国家。他们当中有些在省、市、县任领导职务,有些成为医学和教育方面的专家,有些成为现代建筑的工程师、设计师,更多的是在全国各地打拼创业成为企业家。

宴会接近尾声。大家应召在老书记家门前合影。文山调侃:“辣椒辣不辣!”“苹果甜不甜!”……众人齐声“辣”“甜”。辈分最高的老书记最后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政策,珍惜好时光,多做好事,多做善事!

丁文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