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30日

“淮东才俊”吉乐山

阅读数:2123  

许文金

吉乐山一度被淮安人誉为“淮东才俊,“淮安的李向阳”。他不但善于带兵打仗,而且能诗善文。晚年写下的回忆录有《十五年的战斗生涯》《大桥乡农民抗捐运动》等,还有《诗坛》《思念》《视死如归》等数十首诗作。

吉乐山(另名吉跃山),字守仁(1909~1986),江苏淮安区人。自幼出身在贫苦农民家庭。幼入私塾,后转谷圩小学读书,不久,考入淮安县立初级中学。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思想活跃,曾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毕业后一度在谷圩小学任教,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兼教国语。

1927年9月中旬,陈治平接受江苏省委的指示,从上海回到淮安,在淮安横沟寺成立了中共淮安特别支部,简称中共淮安特委。赵心权任特委书记;赵心权、厉石卿、周树人、陈文举、陈文雅为特委支委。这是当时两淮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革命浪潮冲击着吉乐山的心灵,他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革命。1932年9月,中国反帝大同盟在淮安的组织遭到血腥镇压,吉乐山奔向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吉乐山从上海返回家乡,经贾瑞云(时为特委委员)介绍给特委委员沈亚平,沈亚平又介绍吉乐山去涟水胡集找涟水县委,并列席涟水县委工作。在涟水县委的分配下,他活动于涟东地区。因党的工作当时正处于低潮时期,所以党內活动一时难以开展,以致被迫停止。鉴于这种情况,涟水县委决定将吉乐山派往淮安东区开辟新区。吉乐山先后持续在崔周、鲍陆庄、大吉庄、小陈庄、北季庄、顾小堆、龚营、茭陵等处秘密活动,并先后在崔周、鲍陆庄、大吉庄建立了3个党支部。后来,隨着有关同志的被捕和个别人的叛变,党的工作受到重创;吉乐山被捕,被拘于苏州反省院,直到1937年才得以出狱。吉乐山并没有灰心,仍辗转参加革命。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此情况下,身为涟水县委书记的赵心权辗转来到淮安北乡,四处奔走,联络爱国志士、进步青年,大力宣传抗日;他找到吉乐山、王一香、吴乐群等同志研究,决定利用茭陵逢大集的机会,在茭陵召开万人抗日宣传会。经过精心组织,大会得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淮安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而揭开了淮安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

1937年冬天,经宋振鼎、吴觉、陈书同等同志硏究,决定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为了呼应这一组织,1938年1月上旬,由赵心权、吉乐山、丁澄等发起,成立了“淮安县抗日同盟分会”,吉乐山被选为理事。“分会”下设宣传、组织、总务三个部,吉乐山兼任宣传部长。其活动范围遍及淮城、城郊、宋集、钦工、车桥、曹甸等地,“抗盟”人员300余人。活动方式是组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演唱抗日歌曲,也演出街头活动剧。吉乐山利用文学特长,积极认真编写剧目,组织演出,极大地鼓舞了人心。他还不辞劳苦,先后去谢荡、大娘庙、徐杨庄、崔周、水晶等地发动群众参加”“小刀会”,把这些群众武装逐渐转变为抗日救亡的有生力量。

1939年6月21日,淮安的另一支抗日武装“淮安抗日自卫队”在赵秉衡的带领下,有数百人汇集到涟东成集小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八路军8团。团长由吴觉担任。因吉乐山有勇有谋有文化,被任命为该团教官。从此,人们惊呼:“淮涟终于有了自已的八路军了!”

8团战士穿的是便服,扛着型号不一的长短枪,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动员群众组织起来,成立农民救国会、妇救会、武装自卫队、儿童团,抗日保家。8团一时成了一支武装宣传队,曾先后发动了龙兴寺等战斗,打死打伤日寇5人。

吉乐山全心全意投身革命事业,党指向哪里,他奔向哪里。1940年3月,吉乐山去谢荡建立谢荡小刀会党支部,先后动员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选乡、保长,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五庄联盟”,以抵制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和武装侵扰。

这一年的4月,吉乐山以“五庄联盟”为基础,在大桥乡成立抗日武装,这支武装定名为“抗日淮阜大队”,吉乐山任大队长。开始时,大队仅30余人,马不足10匹,长短枪20余支,一时成为淮阜边区一支十分活跃的抗日武装。为了壮大力量,他先后多次深入到国民党武装内部,利用说服动员和分化瓦解的方法,在敌人的心脏内秘密建立共产党的地下武装。后来,“抗日淮阜大队”成立了一个骑兵队,使大队一下子就发展到100多人。其活动规范围东至杨家河,西抵钦工,南到崔周,北达茭陵,逐渐形成了方圆数十里的游击区和根据地。期间,吉乐山率领全体指战员多次打击日伪军和土匪,配合新四军发动曹甸战役和茭陵战斗。

早在1939年3月,淮城沦陷后,吉乐山动员和带领一部分抗日积极分子参加八路军淮河大队。1940年7月,“淮阜大队”全体加入淮河大队。同年10月,淮阜大队骑兵队划给淮河大队。其余兵员编入淮安县大队。吉乐山采取“滚雪球”的方法,使队伍不断壮大,由一个连发展为5个连;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个胜仗。1943年12月,他被安排担任淮安县总队的军事科长。

1944年底,淮安县总队奉命上升为主力部队,归属华中野战军12纵队;解放战争中,吉乐山随主力部队南征北战,身负重伤多处。

吉乐山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他是盐阜地区党的早期少数党员之一,也是该地区早期党的县级机构和县级武装的主要领导者,后因身体等原因,被转调到地方,成为新中国建国后福建省边远地区三元县的第一任县长。后来,他曾受到错误的审查和处理,直到1982年才恢复名誉,享受老红军待遇。1986年,吉乐山因病逝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