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6月06日

画意人生不留白

——记博里农民画家王金秀

阅读数:1165  

本报记者 严曼曼

编者按:拥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华诗词之乡”两块金字招牌的博里镇,近年来把传承发展以农民画、农民诗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主攻点,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发掘,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品牌的打造,使得农民画、农民诗词这两朵盛开在乡野的特色文化奇葩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从今日起,本报开辟《走近博里农民·画家·诗人》专栏,陆续报道在博里农民画和博里诗词创作中取得成果的农民画家和农民诗人。

“在外面奔波了二三十年,不管是做木工,还是搞建筑,我都忙里偷闲来画两笔。现在有机会专职画画,我不计报酬,不管闲事,就图个自己开心。”谈起画画,博里农民画家王金秀说,接触农民画后,强烈鲜明的色彩,健康朴实的内容一下子就填满了他心里空了二三十年的绘画梦。

生活夹缝中的绘画梦

现年70岁的王金秀,爱画画爱了几十年,直到58岁回到家乡博里养老的时候,在镇文化站站长朱震国的邀请下,才有机会走进画院,系统地学习画画,开启自己的绘画之旅。王金秀说,他刚开始专职学画画时候,周围的人很不理解他,觉得他做建筑的手艺,随便干也至少两三百元一天,画画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王金秀不管他人的闲话,他觉得自己对画画的热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现在是最好时机圆绘画梦,不留遗憾。

早年的王金秀真的是在生活的夹缝中偷出时间来画画,做木工的时候,他用雕刻刀绘画,在木头上刻画财神、花卉等常见的图案;搞建筑的时候,冬天工地上用木炭取暖,他闲着没事就爱拿木炭在墙上画画,一笔一画勾勒日常所见;后来自己带工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工人上工了,他就在办公室用草稿纸作画;再后来,生活压力小了,他就买专业的绘画书籍,自己临摹学画。

王金秀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在安徽做工的时候,朋友们见他爱画画,就起哄让他画一只鹰,他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当时他还不知道用宣纸作画,通过不断地临摹和想象,用毛笔在白纸上画了一只鹰,意外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大块色彩和细笔勾画的碰撞

一直学习模仿国画的王金秀,刚开始学习农民画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有绘画功底而容易上手,相反,习惯了细笔勾画,讲究留白意境的国画画风,让他无法很快接受农民画大块色彩和夸张抽象。

王金秀最初的农民画作品经常被朱震国站长评价为“不土不洋”,农民画本身是很热闹、很抽象的,色彩要覆盖整个画面,内容要足够丰富,场面才热闹,看着才能好看。而国画讲究留白,王金秀把国画风格带进来,追求细节和真实,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一幅《五月插新秧》,王金秀最初创作的时候,画了秧田、水车、河面、插秧的人、耕地的人,他觉得已经是一幅完整的插秧图了。送到朱站长那儿点评,朱站长说,不行,还不够,不够热闹。王金秀拿回画,开始琢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观察,他在河面上加了鸭子、荷花、田埂上加了两个人坐在铁锹上聊天,人物旁边画了几个水瓶、茶杯,场面瞬间就热闹鲜活起来了。最终,这幅《五月插新秧》作为王金秀的代表作,被收录在今年刚出版的《博里农民画集》里。

与画笔颜料相伴的画意晚年

家人的支持让王金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绘画中,家里有两张小桌子,一张大桌子专门用来摆放颜料和作画,儿子还经常会让他带上工具去他那儿画,老伴虽然从不当面夸他画得好,但经常在和村里人聊天的时候提到,老王画的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今年到5月份,王金秀已经交了12幅作品了,家里还有2幅即将完工。

王金秀画画是非常有耐心的,经常一画就是一天,有时候中午画画到饭点,老伴喊他吃饭,他对老伴说:“你不要喊,这个颜色调好了,非得把颜色画完,底色必须一次做好,等到下午再来,就会泛色,不好看。”

王金秀家离画院不到十分钟路程,他平时一部分时间在自家画室,一部分时间在画院与画友们交流点评。一幅根据自己早年在工地上工作经历创作的建筑工人上工图,被画友们评价人物就像“摆摊子”一样,人太分散,缺少交流。王金秀“据理力争”,建筑工人不是看戏的,他们是“敲锣卖糖,各管一行”,推车的、搬砖的、拎小桶各司其职,是不好坐在一起聊天的。

除了自己整日与画笔颜料相伴,王金秀还积极动员身边的人拿起画笔。同村的卢步春从粮库退休后,一直闲在家,他看见了就说,画画又不费事,来画院聊聊天,动动手,不然整天坐着打瞌睡很容易老年痴呆的。在他的劝说下,卢步春走进画院,零基础学习,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幅画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