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6月22日

周恩来人民群众观的内容及特质

阅读数:2069  

孙晓燕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周恩来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化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和干部形象的理论升华。周恩来人民群众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周恩来人民群众观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人民群众观的基本思想,而且依据不同的实践条件提出新观点,从理论上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一、周恩来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一)时刻不忘群众,紧密依靠群众

1、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同敌对势力斗争中,周恩来深深地意识到,要想取得胜利,不能仅仅靠少数人的奋斗,必须要将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带领他们建立自己的组织,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实行的土地革命,主要依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的力量。关于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问题,周恩来也曾经做出指示。他提出,党员同人民的联系不能浮于表面,必须让党真正影响到人民,也必须让党能够了解人民的意愿,党应当是属于人民的。“深入人民群众,把党的影响扩大到群众中去,同时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反映到党里来,使党成为群众之党”。同时,周恩来强调,只要有人民存在的地区,就必须有党的存在。“要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工作,这种工作是以社会的方式进行的。”在此后的一些文件中,周恩来一再强调了群众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如何团结群众进行了思考。

建国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在对这一阶段进行回顾时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切实发挥出群众的作用,同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充分将群众的能力激发出来,从而克服我国社会面临的阻碍,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善于依靠群众,同群众协商办事,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战胜我们面前的困难,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

周恩来十分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且非常乐于鼓励群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周恩来认为,在党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有党内人员参与,还必须充分调动起各界人士,发挥社会各界对党员的监督作用。在党的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开展秘密的会议,人民有权利了解党组织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在人民的监督之下,党才能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均应有党外群众参加,不许秘密会议,借以破除群众对党组织与党的会议的神秘感觉,使党内一切好与坏的现象暴露在群众面前,为群众所监督,为群众所批评或拥护。”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更加信任党,更加爱戴党,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针对民主和专政的问题,周恩来指出,政府要勇于承认自已当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群众对自己进行监督和批评。针对人民提出的疑问,政府必须进行及时的回应,不能置人民的问题不顾。“人民的代表提出意见,政府要出来回答。”周恩来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要求自己,万不能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心系人民与群众共甘苦。

党员干部的所有行动都会受到人民的监督,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由于我党的阶级特性,党员干部本身就是来自于群众的。我们党员干部又是社会革命建设的领导者,所以要拒腐防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了解和关心人民群众的痛苦,恶化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周恩来与群众打交道时,最大的特点是不管面对的是谁,基本方法都是站在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实际觉悟出发,不是通过命令,而是通过耐心的说理、商量的方法带领群众前进。周恩来曾经指出,在社会当中,大家的分工不同,但是所有官员究其本质都是劳动者。“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允许摆架子。”正是由于周恩来的这种思想,才使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2、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人民群众。

周恩来强调党的各项工作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人民群众,不与群众脱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带领大家一起做好各项工作。在皖南新四军军部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强调了深入群众的重要性。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到,必须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宣传给各地区的人民,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到百姓心中,这样百姓才能更加信任我们、爱戴我们、拥护我们。“要使大江南北广大群众知道我们是为群众谋利益,为民族谋解放的,环绕在我们周围。我们要到群众中埋头苦干,扩大我们的影响。”

周恩来在1928年11月11日《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文章中要求党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情绪,同时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地反映上来,使党成为真正群众的党。只有对支部生活进行改进,深入了解现实情况,深入群众,才能使群众更好地团结在支部周围。“支部才能成为群众的核心,党员才能成为群众的领导者。”

周恩来指出,民主问题是必须要得到重视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让人大代表去接触广大人民群众,发现自己的偏差。让人大代表批评我们的错误和检查政府工作,包括公安和司法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防范官僚主义的发生,强调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之间要形成互相的监管,上级部门要接受下级的监管,并且虚心接受其所提出的意见,要鼓励“对台戏”。在1962年的政协会议中,周恩来又对民主党派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在这次论述中,周恩来强调了民主党派在监督执政党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我国的建设并不是单一党派的事情,想要使国家发展得更好,必须要来自各界、各党派的人士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党派要充分履行监察职责,及时指出我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周恩来关于党的民主监督工作,是其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是加强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1、心中无我,终身为民。

“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是周恩来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秉承着这一宗旨,周恩来对人民事业的热情与奉献,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从未动摇、改变。

周恩来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绝不是脱离群众的主义,共产主业事业的建设与实践需要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让群众的生活幸福起来成为周恩来的最大期许。为了这一愿望的实现,他作为群众的“勤务兵”终生秉公忘私,一切为民,提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的自我要求。周恩来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要学习鲁迅以及闻一多先生,做到像牛那般耿直踏实,为人民群众效力致死。

在有关《十五贯》的座谈会上,周恩来则由《十五贯》引伸出“当下做官的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服务人民”的考虑。1959年1月,为看望在广东化县治疗休养的邓颖超同志的周恩来一并对化县进行了相关巡查,当了解到干部疗养所霸占了当地温泉资源时,周恩来表示愤怒并责令化县有关人员搭建温泉浴所间和儿童浴室两间,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分享捐助的温泉福利。周恩来癌症进一步恶化而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当时周恩来还没下手术台,就嘱咐日坛医院的李冰院长千万落实好运年锡业公司肺癌工人的治疗工作。1975年2月21日,周恩来委派专人前往马寅初住处进行慰问,马寅初同志直感“周恩来总理无私”。在1976年元月7日晚上,周恩来恢复知觉后嘱咐吴阶平大夫快去治疗其他病人。说道:“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界》一书中,英国作者韩素音就极力称颂周总理这心中无我终身为民的伟大奉献。李先念先生则在《不尽的思念》中高度总结周总理为终身为民的榜样。周总理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践行者。

2、坦荡无私,公私分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在高位的周恩来始终明分公私,不搞特殊化。他反对一切假公济私的行为,提出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要先顾及前者,后考虑后者;要先为前者而奋斗,后为后者打算,占国家便宜的行为应一律制止。对于一般党员而言,心中无我,公而忘私应始终作为自身为业原则,对于其自身,则提出要永无止境地去学,去做,不断完善自己。周恩来无论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创下汗马功劳。然而,周恩来自已却始终认为,所有的功绩都来自广大群众都来自于党。周总理时刻牢记“立党为公”坚持为民执政。他屡次告诫党内领导干部,民主党派友人,知识分子群体,甚至自己的亲人:为官就业要能“过五关”,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能过“亲戚”这一关。亲戚,包括直系亲属,本家,外亲在内。他指出干部们在这一方面做好榜样,要杜绝“少爷”一流的出现,千万不能造就一批作为社会累赘的子弟,从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进行。日常生活中,周恩来在这一点上甚至到了苛严的程度,他坚决使得自己的亲戚远离“有靠山”的想法。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1925年就已加入共产党,参与了万里长征,并担任中央秘书长等关键职务,是党的资深元老。然而,周恩来却对其采取一系列“限薪,压职”的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邓颖超被推荐出任国家政务院部长,周恩来在得知后坚决否决。随后,全国妇女联合会重新建立,邓颖超再次被推荐担任其主席一职,周恩来再次否决,并下定其为六级。再后来,新一届人大的准备工作于1974年陆续展开,在毛泽东亲自肯定邓颖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情况下,周恩来再次压制其升职。

3、勤俭朴素,廉洁自律。

建国以后,国民经济腾飞,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周恩来却依旧和过去一样勤俭朴素。在一次外出访问期间,由于周恩来常常被其在中南海西华厅的简陋住所所扰,潮湿的居住环境造成他双腿疼痛不止,相关人员趁此机会对其居所做了基本的修理与装潢,还置备了一批新家具。周恩来访问结束后回来得知此事,坚决要求新家具全部搬出,否则绝不入住,并在国务院大会上进行了三次自我批评。1962年夏天,来到辽宁省巡察相关工作的周恩来,一入住便拿出一张写着二十余种严禁菜式的纸,其中鸡鸭鱼肉均在被禁之列,并反复叮嘱接待负责人员严格照办。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健曾提到这样一件事:1974年,邓颖超曾向周秉健要过一些布票。由于那时草原区把羊毛卖给国家,所以有机会得到很多布票的周秉健帮忙拿到了几张。于是邓颖超得以买了些布,把周恩来那不能再破旧的被子换下,并换上了一床新的。周恩来衣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套,都免不了多次缝补。日本友人闪崎嘉平太先生有一次看到周恩来已被磨破烂的衬衫袖口,感慨不已。回国后每每提到此事,都热泪盈眶地直称周恩来为自己生命中的师长,并感慨其估计是可作自己长辈的唯一一人了。周恩来但凡接待外来宾客或是出国访问,都会把收到的各种礼品,通通交至礼仪司,几十载皆如此,从来不给自已留一件。然而交党费却出奇大方起来,每次都是三五千地交。

二、周恩来人民群众观的实践特质

(一)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原则,也是周恩来人民群众观的原则。周恩来“实事求是”的哲学展开为“说实话鼓真的实力,做实际工作,务实”的方法论原则,坚持一切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者,在想问题办事情方面“从客观出发”,不能仅仅凭借“主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切实际的加快经济发展的事时有发生,有的远远超出了条件允许的范围。作为回应,周恩来明确表示,有些同志的野心很大,热情值得称道,它是好的,但建设决策必须实事求是。他认真提醒人们要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发展各项事业:“我们所接收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要在这个破烂摊子上进行建设,首先必须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和农业。”

1961年的春天,为了解决数亿中国人吃饭问题,周恩来领导一个工作组深入邯郸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一些生产团队成员反映了对集体食堂的看法。经过几天的持续研究和考虑,周恩来形成了解散大型食堂决定,最终为解决农村吃饭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二)统筹兼顾、注重大局。

周恩来有一句话:“凡事讲大局,全国一盘棋。”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一直是作为人民的公仆关心着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的事业无私奉献。周恩来一直注意系统性、统一和协调的工作,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片面和只专注于一件事。周恩来人民群众观充分体现了他宽广的胸襟,整体考虑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对全国农民、工人等各阶层的讲话中指出:“诸位这次来北京开会,除了讨论本部门的业务以外,有权要求了解全面的政策,了解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方针。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知道本部门的业务同总的方针怎样配合,才能有整体的观念。不然,你们业务的进行就会是孤立的、迷失方向的,成为盲目的工作。盲目不是科学的态度,不能建设新国家。”

1950年9月,周恩来在一年经济会议中强调,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人的主观理解方面,我们应该专注于全面和一个整体。他说:“从全局来讲,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战争还没有结束并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条件,中国的经济事业现在还只是处在恢复的阶段。我们还缺少发展工业的资金,还缺乏对于实际情况的全盘了解,在干部和经验方面也很不足。”

(三)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纲领和路线经常发生冲突和分歧,有时甚至有分裂的危险。差异越大,就越是需要有一个广泛的视野和思维,宽广胸襟的领袖和领导人,这个人就是周恩来。长征途中,周恩来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很长一段时间在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激烈而复杂斗争的情况下,他驾驭矛盾,寻求共同点而抛开分歧、在反对声中寻找共同点。周恩来的工作艺术告诉我们“同”和“异”不仅不是竞争对手是可以互补的。寻求共同点而撇开的差异是周恩来人民群众观具体的体现。在实践中,周恩来调节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避免党和国家的分裂,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在处理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时,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情况下,周恩来灵活使用各种形式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治理国家同样很注意“和”这个字。他高度重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提出要先发展经济,人民群众吃得好穿得好,就必须走工业化、现代化,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裕,民族才能富强,各民族人民才能幸福,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社会各界和平共处。

(四)原则坚定、形式多样。

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面临危机,周恩来苦撑危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保护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和老干部,维护了经济的稳定。面对“文化大革命”中斗争的不断升级,周恩来反复强调是人民内部矛盾,斗争方法也由原先的干预阻挡变为迁回曲折的和解降温的办法。周恩来走的每一步,都关系到党和国家大权的安危,头脑稍不冷静,言行稍不慎,不仅大局无补,而且会给“四人帮”留下打倒他的借口,所以他忍辱负重,苦苦周旋,绝不给“四人帮”可乘之机。周恩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灵活制定和实施政策,提倡说服教育,巧妙地处理广人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矛盾。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却从来不盛气凌人,在管理上追求无我的境界,提出“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这正是周恩来人民群众观的实践特质之一。

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家重要职位,在建设国家的实践中,周恩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提出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正确处理人民矛盾,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洽局面,反对人为地创造紧张气氛。周恩来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多次强调反冒进,求务实,对党员干部要求: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多研究、多分析、多思考、多看书、多用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浮夸,看领导脸色行事,这些都是不好的官场风气,反对官僚主义。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出正确的决定,首先要估计环境及其变动,并找出此时此地的特点,然后据此作出合乎实际的计划和指示。这一切,必须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周恩来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注重实际,坚持实际与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和发展了周恩来人民群众观。

周恩来是群众路线的发起人,周恩来确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党员干部有责任引导人民群众,以说教为主,讲究方式方法,让群众感觉领导不是领导,既有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自主意识,又有人民群众化为被党员干部领导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的功能并不在于不问不管,而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奋斗。党员干部带好头,,影响为主,耐心说服,防止暴力发生。

周恩来深刻地指出:“要想把领导者的觉悟、领导者的智慧变成群众的力量,需要经过教育的过程,说服的过程,有时需要经过等待的过程,等待群众的觉悟。”这个过程是持久的,要不屈不挠,坚持下去,消除人民群众的怀疑,才能赢到人民群众的心。

周恩来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反对个人主义,反对英雄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引导下,周恩来人民群众观体现了民主理念、民主精神、民主的工作方法。协商合作,既是群众路线、民主精神,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求。协商和合协作是贯彻民主的有效途径,既充分发挥了民主,又避免了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化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周恩来人民群众观为中国共产党保持优良传统提供道德示范,周恩来人民群众观为新时期维护党和群众团结提供理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里,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人民群众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作者单位:淮安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