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08日

晚清秀才王驾禄

阅读数:3962  

陈勇

下关文豪王驾禄,至今人仍尊称“王二太爷”!晚清淮安最后一批秀才,曾被聘任清江浦西坝流域账务主管。民国初期任淮安县八大代表之一,兼任县参议员,被选为省城人民代表,常代表淮安县政府去省城开会。

王驾禄文采当时可称一绝。少儿时因家道殷实,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所以,他发奋读四书五经,习做八股文,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乡试及第,也光宗耀祖过,只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把他的功名之路断了,一生没有多大作为。门下弟子众多,学生中不少人以私塾教书出去维持生活。

老秀才祖上书香门第,他承父业,从小饱读诗书,酷爱绘画,擅墨竹,但画笔更平和简淡,墨色浓淡变化,层次分明,少了些先人之怪,却又有和谐之美。书法在地方上也很有影响。章法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拱揖朝向,俯仰映带,错综其中而整体和谐。用笔多吸取篆隶笔意,以画法入书,中竖劲拔如竹竿,长撇如兰,转折蹲笔如金石状,长捺稍纵即收,如刀锋逼人。他也想“学而优则仕”,只是生不逢时,清王朝被列强侵略,割地赔款,民不聊生。随着民国兴起,其家境却日渐衰落,因为人忠厚仗义,求耕求商,家庭尚算勉强度日。他牢记祖传家风:克勤克俭。王氏家谱中明确提出“家约”与“家禁”两种,要求学生尊敬师父,便遵从“家禁”,不溺爱子女,但对子女们的教育,只能在家学,不让入私塾同读。解放前,老秀才见人们仍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嫉事而发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一身补丁布,

两袖粉笔灰,

三餐难吃饱,

四季常皱眉。

五更需起床,

六堂要你聆(连上六节课),

七天一周期,

八方游几朝?

九天若无饷,

十家无炊烟。

二皇闹,

大水淹,

地主更是黑心肝,

乡保甲长跑破门,

苛捐杂税催得还。

王驾禄母亲生他那天,离小雪只有十天了,但天气还是很热。这天却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就像过的是夏天。那时生孩子,请接生婆帮忙,烧一锅开水消毒,脐带用剪刀剪,也没有听说患破伤风,母亲病情恶化,已经躺卧地铺,但婴儿死亡率很高;新式接生是有钱人才办得起,将产妇送进教会办的医院接生,花的钱,庄稼人一年的收成都不够。母亲生下他便撒手而去。

王驾禄在漫长而艰辛的一生中,经历了战祸、天灾,又家遭巨变,他自觉前途渺茫无望,为抚养儿孙,便辞去西坝议事(师爷)职务,也就回淮安老家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王秀才的元配夫人卜氏,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王伯聚(经商)、王伯和(曾从师宋坦如行医,后兼私塾先生)。大儿媳妇因为难产,中年夭折。王秀才还有四五个女儿,在传统的封建家庭,“女子无才便是德”,当时他不是重男轻女,而是世风使然。他认为女孩子学学针线活,初识几个大字就行了,不必耗费钱财精力去读书,也可能是家境日趋衰落,经济上供女子读书确实无能为力。所以,他的几个女儿皆未上过学,但受家教熏染,字也认识不少。

王宝成是老秀才的第一个孙子,名字为老秀才所取。不幸的是,王宝成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王宝成自幼读书,诗词歌赋,一目十行,而且记性极好,基本上是过目不忘,邻里乡亲都说“王家真是出了个神童”。王宝成尽得老秀才真传,后在下关被称为文人铁嘴。他从小受祖父影响,但王家命运不济,自民国起,家道开始衰败,到祖父这一辈,只能算破落子弟,经济上十分拮据,但生活习惯仍然保持大家风范,诗礼传家之风不减,仍然梦想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然后飞黄腾达,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乃是王氏家族的传统价值观。王宝成虽然聪慧伶俐,但经不住家道衰落,只好在16岁时,受雇于附近城里一家商号当学徒,以减轻家庭负担,也为自己找个前途,建国后进物资公司上班。禀性正直的他在1952年夏天,在自家后院猪圈旁冒雨挖沟引水,不曾想挖到了一小缸银元宝,不顾家人阻拦,连忙报告派出所(设原下关居委会内),自己只要求留下小缸留着以后腌肉用。在“文革”中,全国掀起了批斗浪潮,下关也不例外,为响应县革委会精神,出现了时代产物:红心向党与6728(以67年2月8日成立命名)。因王宝成才华胆识过人,口似悬河,由他负责6728与红心向党巡回对辩,后因王宝成发现批斗中隐冤太多,便朝上直言,而遭到妒忌打击批斗,并且将他与堂弟王宝元列入第一批下放农村名单之中。批斗多天仍然不放他家下乡落户,他愤然写下两副对联:

交了粮油和户口,为何还不让我走。

在家忍饿谁肯承担,出门借贷实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