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09日
河下古镇:
一步一景一陶然,一砖一瓦历史香
阅读数:3138
孙高顺
喜欢旅行。
无论是世界各地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满是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我都乐此不疲。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处几乎没有商业气息的千年古镇河下。
据《河下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和55座祠庙。明清时代,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
原以为河下会像其他古镇一样,也有熙来攘往的一番热闹。但意外的是,路上竟寥寥数人。这让好静的我从心底涌出一阵窃喜,一步步欣赏起她的美来。
河下的美,最初给人的感觉是纯净与朴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儿嗅不到商业气息,相比于烟火味浓烈的周庄、甪直、西塘,河下古镇的两旁鲜有商家,也少了喧嚣与浮华,反倒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实感。
沿着小巷悠悠地走着,斑驳的老房子一砖一瓦整齐或碎裂都呈现出岁月的轮廓与沧桑。有些人家的墙头上甚至长出了根根青草,在风里轻轻摇荡,摇荡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自然、一段漫看历史清风过的恬淡。手指抚在这些凹凹凸凸的墙壁上,能感受到河下曾经的繁华与衰落、雍容与寂寞。在这儿,一砖一瓦都有历史的温度与记录,一颦一笑都有城市的经历和王朝的背影。
脚下的石板路,也是饶有风味的。路面光滑、平整,没有太多的棱棱峰峰。徜徉在上面,感觉到的是踏实、是气度、是上万人多年走过的相逢。甚至会让人想象吴承恩是否也走在这一块石板上面,周恩来是否走在另一块石板上面?古朴的想象与文学的诗意将这种遇见熨帖得很好,好像历史没有走远,历史还在,而路两旁古老的木板门,正是这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与绽放。一砖一草、一墙一窗,无一不在展现河下黑白胶片的原真属性,让看惯彩色胶片的我们领略到了别样的风景。越往里走,便越散发出一股历史的品质。
河下的美还在于幽静里透着历史的芳香。
这儿说的芳香主要是指药草的香。在河下古镇的巷子里,有一处大宅子,这处大宅子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故居。吴鞠通是中医温病学家,他对中医学的贡献,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留下了诸多方剂。他家的后花园里长满了药草:黄明、板蓝根、丹参、五味子……到处都散发着药草的清香,让人如痴如醉。这种穿透历史弥漫出来的中药草香,恰恰能看出一个悬壶济世的老人对苍生的关怀。
我在吴鞠通故居看着一幅幅照片,一张张资料介绍,也听着一个个故事。他对中医执着的追求,他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深深震撼着我,让我感慨万千。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总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留下历史的芳香的。
这么想着,我觉得来到河下,不仅是感受了一些人文景观,体会到一段段历史的沧桑变化,更是对我精神上的一次洗礼,让我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与遒劲。
夕阳西下,我从这条巷子慢慢往回走。人群依然寥落,河下依然安静。一抹金黄的余晖里,我从大地深处掏出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