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09日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淮安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
阅读数:1591
金志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以无限的生机、无比的魅力、无争的实力傲立于世界之林,如中天之日,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地处苏北平原的淮安,多少年来也一直是以农业见长,特别是解放后,苏北灌溉总渠的开通,淮安的农业生产,如虎天翼,渠北从那时起,即告别了只长旱谷、不长水稻的历史,总渠南北,运河两岸,以稻麦两季并兼种杂粮、薯类作物而一度跻身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行列。但尽管辛勤的淮安农民一直循着老祖宗“面对黄土背朝天”,甚至以“两个黑洞洞,三个急匆匆”的艰苦劳作,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耕耘,还是因生产力低下,以至粮食产量不高,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贫穷,用心血和汗水灌溉的土地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的困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经济社会得以长足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是从农村起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04年至2018年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新理念,于是,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已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了丰硕无比的果实。淮安同样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日臻富足,小康目标如期实现,一个美丽、富裕、繁荣、和谐的新农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于苏北大地。本文拟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淮安农民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回眸淮安农村和农民的巨大变化。
人们的穿衣着装常常是体现一个地方经济水平的重要方面。过去人们常常以衣衫褴褛形容贫穷者的着装,解放前,农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大农民得到解放,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穿衣方面仍是“一年新,二年旧,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孩子多了,大的穿新的,二的穿旧的,缝缝补补给小三子。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凭票供应,有钱无布票,也穿不上新衣服。三年自然灾害时,就连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白衬衫的领子和袖子都是换的,一条浴巾,用了几十年。邓颖超还专门将补袜子的“袜撑”带到西花厅,为总理补袜子用。西部一些农村,连穿上补丁衣服都难。我听许嘉璐先生说过一个故事,他们到西部农村扶贫,村里的干部要求群众都穿戴最好的衣服迎接他们,结果发现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脚上每人穿一只新的运动鞋,另一只脚上是破旧的布鞋。因扶贫物资不足,送来的新鞋是要分配的,干部们每人只分到一只新鞋,他的意思是要建议国家加大扶贫力度。这在我们苏北农村相对而言不至如此,但小的时候我们也是穿着补丁衣服长大的,“文革”时人们的穿衣常常都是“黄、蓝、黑”三种颜色,姑娘们穿件花衣服可称得上是奢侈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着装已与城市人差不多了。记得城里人下乡,曾将自己穿旧的衣服,送给乡下亲戚,那可是一份大礼了,然而现在再送,人家不要了。小伙子、大姑娘们的衣着不仅质地好、式样新,也赶时髦追时尚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一直是集体经济,农业生产尽管有所发展,但由于农业科技跟不上,生产力相对低下,以致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在淮安这样的产粮区,麦子二三百斤一亩,水稻500-800斤一亩,已是不错的了。就这样,农民也未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主动降低了粮食定量,毛主席坚持不吃猪肉,周总理甚至将邓颖超的粮食定量降到了每月13斤。周总理一生好客,老帅们经常在西花厅开会,总理总要留他们吃顿便饭,但无论是亲友登门,还是老同志来访,吃饭可以,必须交粮票。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寻常老百姓可想而知。我小时候也一度过过吃糠咽菜的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又过渡到分田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也逐步好起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各家各户都在过节时才能吃到猪肉,就连自嘲为“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豆制品也算是奢侈品了。如今,农民们已踏上小康之路,肉类食品算是家常便饭,且与城里人一样,为了健康尽量少吃肉类,而当年赖以充饥的野菜成了餐桌上的佳肴。过去,烧锅煮饭都用麦秸稻草,有时还不够用,我小时就拿着竹筢子到堆坡上划些干枯的草,以解柴火不足之难。改革开放之后,柴草成了废弃物,人们用上了煤炭、液化气,现在都用上了煤气,以致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干部们最大的任务,就是严禁焚烧麦秸稻草,以还一个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与吃饭相关的就是水,改革开放前,农民们吃水都是用河水,下雨天河水浑了,就挑水到水缸里,打上明矾,使水变清。后来一部分家庭改用手压式地下井水,而如今各家各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当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劳作方式,有所改变,淮安农村播种、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且粮食产量逐年提升,麦子亩产500多公斤,水稻亩产700多公斤已成常态化。与农业相关的水利设施不断改善,排灌系统逐步到位,农业旱涝保收之梦得以实现,一个富庶、昌盛、美丽、环保的新农村已在淮安大地上得以呈现。
住房一直是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建筑。改革开放前的淮安农村大多是土墙草顶,淮安农村的草屋大多是麦秸盖顶,麦秸易于腐烂,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苦不堪言。如果是砖墙瓦顶那些算是富裕人家了,亦或是家里有人在城里拿工资,吃商品粮,寻常百姓家很难达到。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改变住房条件,特别是上世纪末,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实行草改瓦的目标,于是农村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而有的甚至盖起了小别墅,在淮安农村,从此看不到一座草屋,如果是草屋,那也是有意留下,给影视剧组拍用的。住房的条件改善了,与之匹配的家具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记得小时候,家里人谈到什么是共产主义,那就是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家里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结婚能有“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那可算是富户了。如今家里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电话机已成过去,人手一部手机,就连老头老太也配有手机,可经常与在外地打工的儿孙辈发个视频、微信聊天,用淮安农村的老人们话说,真是过上神仙的日子了!
在党的加速“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指导下,今天的农村又推行集中居住点建设,乡镇所在地盖起了商品房,而农村将逐步建设集中居住点,当年让人羡慕的“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家家户户都住小别墅的日子,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淮安农村逐步实现。
改革开放后有一句流行语,叫“要得富,先修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高速公路、高铁动车、民用机场,遍布全国各地,就连传统的江河水运的条件也走进了现代化。地处苏北的农村交通也在不断改观,特别是江苏省政府大力扶持苏北经济发展,给予资金补贴,要求“乡乡通汽车,条条水泥路”,这一目标很快得以实现。过去淮安农村基本是土路,每到下雨天,路面一片泥泞,淮安农村渠南、运西基本上是粘土,故路面“雨天是烂泥,晴天如刀尖”,行走不便,开车更难。记得我进城工作后,一次因急事回乡下老家,借了一辆小轿车回去,不想,到离家不远的路上,因雨后不久,道路泥泞不说,一处竟因被手扶拖拉机轧出一个大坑,小车子一下陷进坑里,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后来还是乡亲们赶来,一边填土,一边手推人抬,车子才发动前行。我老家在复兴,时任复兴镇的书记号召各家各户拾碎砖头,再买些砂石,铺了几条路,至今老百姓还念他的好。这种路并未维持多久,又都破损不堪了。在上级的支持下,淮安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大力投资,加速乡村道路建设。今天,淮安区的乡村已不仅仅是乡(镇)通公路,而是村村通公路,公交车可直达各村,而且加宽加固乡村公路,一律水泥化,甚至黑色化,水泥地一直铺到各家各户,就是下雨天,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无需穿高靴便可出行了。
淮安农村的道路建设,还得益于淮安已成为苏北的交通枢纽。京沪高速,徐宿淮盐高速公路,贯穿淮安东南西北,正在建设中的连淮扬镇高铁、徐宿淮盐高铁,以及宁淮高铁都在淮安交汇,涟水机场近在咫尺,不久的将来,到南京只要一个小时,到上海两个小时,到北京四个小时。农村道路建设与这些交通通道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形成了乡村公路与通往大都市的快速通道交通网络,不仅满足了百姓的出行需求,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衣、食、住、行直接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与之相关的民生工程,也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得以全面实施。医卫方面,卫生改革促成了区、乡(镇)、村医疗网点科学布局,农民看病有医疗保险,并不断提高医保报销额度,真正达到了病有所医。教育方面,教学网点遍布城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淮安区每年高考、中考都在全市名列前茅,而其中佼佼者不乏来自农村的生源。文化方面,文化大院遍及乡村,娱乐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留守在村的妇女们也和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
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精神面貌,空前振奋,人们在感恩党的好政策的同时,也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