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15日

草堂的天空

阅读数:1188  

宋舜同

向往成都,向往成都的杜甫草堂。好似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好似因为一个人,寻找那扇门。

仲秋的蓉城,草木仍旧苍郁葱茏,花朵仍旧摇曳生姿,只是色泽不那么滋润饱满,犹如人过中年的男人,虽还健朗挺拔,可已不能磅礴四射。

杜甫是安史之乱之后来到成都西郊浣花溪的,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那年,他48岁,健朗且挺拔。有了安身立脚的地方,有了灵魂栖息之所,他的心情还不错。“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明快诗句就是在浣花溪边有感而发的。诗人历经仕途失意,世态炎凉,本可以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可他没有。他可能早就悟透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的大部分诗作是轻松明快的,是诗意浪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是情感的渲泄,是情绪的象形。而情感和情绪是可以塑造人格的。

我是逃出课堂来到草堂的。本该更从容一些,可一本古朴儒雅的杂志封面匆匆了我的脚步。参天的黄兰,砖木的门廊,颜氏功力下的“草堂”二字,更有婀娜在风景中的游客。

午后的秋阳斑驳了大廨的浪漫与沉静。不论南来北往的游人敬仰他,喜欢他,欣赏他,还是陌生他,瘦骨嶙峋的铜塑诗人总是那样,低首捋须眉头紧锁,正襟危坐双手交叠。苦难的生活将他硕长的身板压成一轮弯月,让人怜惜尽生。廨,旧时官员办公的地方。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年轻时就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要占据好位置,方便以后飞黄腾达来到权力核心,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让百姓过上风清气正的美好生活。志莫大焉。对于诗人天真到可爱的程度,余秋雨先生曾给过很好的概括:一是敏感,关心时事,忧国忧民;二是自负,自以为满腹经书,而又无用武之地;三是幼稚,常常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往往与现实碰壁。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逃出长安城,脚穿麻鞋,衣衫褴褛地找到流亡中的朝庭。唐肃宗见此,既惜才又感动,就留他在身边任谏官,叫左拾遗。可惜仅一个多月就遇到了麻烦,替被贬斥的人说话。这种涉及皇室权力的事,一旦成了反面角色,一定凶多吉少。结果自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诗史堂位于大廨后面,为过厅式建筑,是诗人诗意一生的见证。门前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清溪两旁,有几垅茂密翠竹,风吹过的时候,竹声伴着溪水潺潺流过的声音,令人浮想联翩。

诗史堂是草堂的主要看点,草堂的灵魂就是这个茅屋。杜甫的一生几乎是在马不停蹄中度过的,为了妻儿的温饱一直在奔波,有时穷得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可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他的视线仍在天下穷苦大众身上,并投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爱。唐肃宗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失利,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一带就地强行抓人当兵,民众苦不堪言,诗人正巧路过洛阳,途中所见让他感慨万千,遂成“三吏”“三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其实,此时的杜甫刚从肃宗身边被贬到鸟死鱼涸、满目蒿莱的华州,负责县衙的祭祀、礼乐、医筮等琐事,面对眼前的景象束手无策,心情非常沉闷。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可他对世人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牵挂。自己的茅草屋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床头淋雨,脚下积水,可他胸中抒发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专家认为,在杜甫的1000多首诗句中,最出名最打动人心的就是这一句。

杜甫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爱,用诗句诉说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对后来中国文化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关爱同情心理设计了基本程序。说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悲天悯人情怀的创造者,一点不为过。每个人都有无数次成长的机会,反复吟咏一段文,一阕词,一首诗,有时也能改变人们的思维,塑造人们的人格。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因为有了杜甫,因为杜甫那些悲天悯人的优美诗句,让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善良和美好。

草堂好大,不止一个门,我是从北门进去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终于找到杂志封面的那个门,正门。本想模仿杂志封面优雅地留个影,可光线不对,加之体臃态拙,只得作罢。就在大门前发呆,呆“草堂”这俩字。呆这俩字怎么会紧紧地挨在一起。草,茅草、草根、草民。堂,本是高大的房子,范仲淹不是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吗?突然想到,杜甫先生是不是用这俩字寄托他一贯的悲天悯人情怀。

天色渐渐暗了,四围也已沉寂,可我感到草堂的天空一片明亮,一派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