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2月20日

两个人的故乡

阅读数:1477  

刘建东

吴家和沈家,比邻而居。雨后,淮安河下镇打铜巷,如果不是游客的打扰,更多的时间是在静谧之中度过的,仿佛古镇仍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在的吴家和沈家旧址上已修缮了规制整齐的吴承恩故居和沈坤状元府,时光流转五百年,打不散的两家仍然紧紧依偎在一起,就如同当年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两个年轻人的梦想。

吴承恩虽年长沈坤七岁,两人却惺惺相惜,形影不离。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吟诗,一起对未来充满着无限憧憬。两人成长期,正值明嘉靖年间,国家外患不断,北有鞑靼侵扰,东南倭寇猖獗。他们设想的未来如此地一致:考取功名,为国家建功立业。直到有一天,当他们满怀信心地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才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太多的失意与无奈,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安天命,走上完全不同的奋斗之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信心十足,他们觉得他们精神的故乡始终在一起,高亢明亮,他们富有激情与斗志。吴承恩的科举之路步履蹒跚,与沈坤的一路轻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嘉靖十年,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结伴去南京应乡试。沈坤中了举人,而吴承恩名落孙山。嘉靖二十年,沈坤中进士一甲头名,状元及第,轰动淮安。他也成为淮安历史上第一个名垂青史的状元郎。吴承恩为此还为好友赋诗一首:“东风朝马散鸣珂,北极晴光带玉河。寒食中官传画烛,春衣倚史捧香罗。蓬莱雪后烟花满,阊阖天心雨露岁。染翰朝朝供研滴,凤池新绿酌恩波。”沈坤春风得意,告别淮安,立即赴京任翰林院修撰。吴承恩目睹了沈坤先他一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自己却屡试不第,运气糟糕透顶。他屡考屡败,直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勉强考取了岁贡生,贡生与今天的保送生相似,就是各地学业优异者可以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而这一年,吴承恩四十有七,已近知天命之年,家业也渐渐败落。虽然后来他也曾到河南和浙江两地做了几年小官吏,他倔强的内心始终无法在世俗的河流中融化,终究才华无法施展,远大的梦想与现实的残酷格格不入,让他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最后辞官还乡。极大的挫败感在他的心头涌动,他忧思重重,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他设定的前途。幸运的是,仕途失意的吴承恩在他的笔下找到了纾解内心郁闷的方法,他沉浸在对志怪小说和稗官野史的爱好中,脑子里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想象,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驰骋他的抱负与理想。《西游记》的故事与人物开始慢慢地在他脑子中生根发芽。在吴承恩故居,他著书的屋子仍然保留着以前大致模样,与古代读书人的书斋似乎没什么两样,沈坤曾为其书斋题字“射阳簃”,现在故居正堂上方悬挂的匾上的这三个字是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就在吴承恩不得不在想象之中苦苦寻觅另一条人生道路时,沈坤攀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峰。嘉靖三十五年,因母丧,沈坤回到故乡丁忧。其时正值当地倭寇之患最严重之时,倭寇烧漕运官船,抢掠州府,无恶不作,老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而官兵却不作为。两人重新聚在“射阳簃”里,谈起此事,便义愤填膺,为国分忧的理想仍然在他们垂暮的身体内流淌着。安葬完母亲之后,在吴承恩的支持下,沈坤散尽家财,招募了1000多名青壮年,组织起一支规模不小的抗倭乡军,因沈坤的缘故,被人称作“状元兵”。在时隔多年之后,殊途同归,两人的梦想重新在淮安,在他们共同生长的地方出发。只不过,这次出发,显得更为激愤也更为壮烈。淮安,这个坐落于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汇合处的繁华之地,这座被漕运和湿暖的气候所眷顾的城市,因为两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的热血与激情,仿佛又看到了曾经有过的市井的祥和、安宁和喧嚣。两个人仿佛回到了少年和青年,回到了他们热烈争论、热切期盼为国效力的时代。

沈坤的状元兵士气高涨,军纪严明,连战连捷,整个淮安城弥漫着一股英勇之气,倭寇死伤无数,闻风丧胆。看到沈坤身先士卒,率领状元兵击杀倭寇之时,吴承恩用他的笔记录了当时振奋人心的情景:“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同时他有了更大的设想,多年来他要写的那个形象慢慢地定格,那个机智、活泼、疾恶如仇的英雄形象,既是现实中的好友沈坤,也是文学世界中的孙悟空。在那一刻,他们感觉到了脚下的故乡,和内心深处曾经梦想的故乡,合在了一起,是那么强大坚固。

走在淮安的街巷中,古朴的石板路,悠长的街道,文楼院子里飘出淮扬菜的芳香,打铜巷肯定比以前宽敞明亮,沈府门前的状元楼,威武雄壮。吴承恩与沈坤的故乡,早已不见刀光剑影,早已不闻呐喊冲杀,有的是,二人给后人留下的自豪与荣耀。沈坤的命运却未能乘势而上,他的英名被奸人玷污,奸人勾结朝中言官,诬陷沈坤“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沈坤因此锒铛入狱,含冤而死。吴承恩悲愤交加,他躲在书斋之中,把对朝廷的不满,把对挚友的怀念,把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恨,通通都寄托在他的奇思妙想中,寄托在笔下的人物孙悟空身上,寄托在千古传诵的文字中。吴承恩似乎从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两个对未来、对国家满怀热爱与期盼的人,目光和身体都在追随着唐僧师徒,在历经艰险的道路上结伴前行。

取经大业已成,吴承恩掩卷而泣,他走出吴宅,走过他和沈坤经常走过的小径,疑惑仍然紧紧跟随着他,故乡在哪里?脚下的故乡似乎并不仅仅是他梦想中的故乡。

吴承恩的疑问在时光的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