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5年07月04日
扎根乡土只为“本”
——记淮安区劳模、泾口镇根本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国锋
阅读数:1002
本报记者 瞿顶湘 通讯员 丁凤翔 周正芳
“我出生农家,农村就是我的‘根’; 我长期与农业农民接触,是农业农民哺育了我,这个‘本’我永远不能忘、不会忘……”说起根本农机合作社名字的由来和历程,他滔滔不绝,那种质朴和深情,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在“三农”路上的不懈追求。
他就是淮安区劳模、泾口镇根本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国锋。
股东们的“内心账”
2012年5月,在粮食市场大潮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赵国锋,发现很多农户因缺少劳力,延误收获的最佳时机而减产,决定在工作多年的泾口镇组建农村新型的服务团体:农机合作社。他以“根本”二字冠名,就是提醒自己不能忘了“根和本”。此时,他凭着诚信和睿智,已将自己的圣玉股份米业企业打造成“省明星企业”、“全国讲信用企业”,在全区粮食系统一枝独秀。
看到有赵国锋的圣玉米业作后盾,很多投资者和农机手信心倍增,纷纷带机入社,使农机合作社股东增至近60户,拖拉机、旋耕机等各种农机具达到40台套。合作社组建后,实行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很快正常运转并稳步收益。
两年前,为了让股东们有更多的收益,赵国锋提出兴建“四星”级农机维修部的建议,得到股东们的一致赞成。建成后的农机维修部同时经营生产资料,向股东零差价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维修部在对内提供保养、检测和维修的同时,还为本地区其他农具作业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不算分红账了,合作社仅向我们零差价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我们每个股东每年平均减少种植成本4000元以上。”股东赵文兵喜滋滋地说。
“入社后,我们的种植既便利又增值,更无后顾之忧。”股东张继猛提及自己带机入社,总是特别开心。
“一社两制”的吸引力
“只有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才能为农机具作业经营提供效益保证。”赵国锋和股东们都有这种意识。如何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这是一项颇为艰难的工作。
2013年初,针对合作社存在的土地流转面积小、零散地块多,承包、合作种植不集中,造成农机作业转移次数多而延误农时、影响效益等不利因素,赵国锋扑下身子,走村串户做农户思想工作。
李红章、张化善是泾口镇有名的种植大户,赵国锋通过与他们一次次交流中想出了“一社两制”的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合作社允许他们通过“带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这种方法实现了土地流转从小户型和承包面积少,向整组、整村连片型,及外乡镇型推进的喜人局面。
在赵国锋的推动下,合作社近两年新增流转土地5800亩,其中合作社自主种植的600亩,用于有机稻种植和新品种推广;合作种植5200亩,用于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种植。
“两低一高”的效应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广大农户的实惠如何兼顾?这是赵国锋思考的问题。
今年初,赵国锋又一次提议,对本社流转自主种植土地,按灭茬、旋耕、平整、播种、植保、收割等,实行“一条龙”作业,作业费只收取成本费。对合作种植户,实行“订单式”作业,根据种植户种植品种、作业项目、时间、标准、责任等签订作业合同,作业费按每亩低于市场价15元收取。对面积较大的种植户,根据农机作业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作业费根据作业的地点、面积、项目,每个项目按每亩低于市场价10元收取。对所有合作农户,特别是“带地入股”的种植大户,提供粮食免费烘干,有机、绿色种植,给予一定补偿,水稻高于市场价40元/吨收购。
“赵国锋让利给我们,真是没有忘了大家!”这“两低一高”使赵国锋的形象在当地农民的心中又高大了许多。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就是我的本份。”前不久,赵国锋投入500万元准备新建粮食烘储服务中心。“烘储服务中心全面竣工后,一些潮湿而又得不到及时晾晒的粮食就可进来烘干,这将为6000多亩种植户的粮囤子提供保险。”赵国锋一脸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