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07月04日

“让座”与“被让”的对话

阅读数:827  

彳 亍

昨日,笔者在乘坐公交车时偶遇一件和“让座”有关的事:一位年轻人在公交车前排座位上坐着打盹,没注意到一位老大爷上了车。车急转弯时,该年轻人醒了,连忙起身给老大爷让座,哪知老大爷却说:“你早该站起来了。现在的年轻人太没教养了,看到老人上车,赶紧装睡觉,你们自己就没有老的一天吗……” 

这一幕让笔者的心里不是滋味。在从小受到的教育中,“让座”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举手之劳”。还是孩子时,在公交车上会有人给你让座,长大后,你会主动将座位让给老人、小孩,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曾几何时,这件让座“小事”却变了味道。

年轻人让得不再“心甘情愿”,“未被让座”的老年人开始愤愤不平,他们认为让座是年轻人的义务,不让座就道德败坏。于是,不长的一段同行路上不再是互相理解的微笑,而是互相指责。殊不知,正是这种倚老卖老的心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让座。事实上,年轻人愿意让座,但不愿意“被让座”。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小之又小、人人当为的自觉行动,总能触动大众神经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因为“让座”几乎随时发生在每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曾“让座”或“被让座”,是这一行为的实施者或目击者。笔者在乘公交时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时就曾遇到过不同的情况,感受完全不同。在给有的人让座后,对方一句有礼貌的“谢谢”,会让人心里感觉很舒服,虽然觉得自己做了件该做的事,但是一句真诚的感谢,让心情顿时变得很舒畅;而有的人理所应当地坦然落座后,无只言片语,总会让人觉得有些别扭,其实也并不是在乎那句“谢谢”,更多的还是一种互相的尊重与理解。

可见,多一分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就多一分温暖。和谐的公共环境,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营造。有了沟通,彼此尊重,让座与否,还会这般纠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