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11日

强化政策引导 尊重农民意愿 促进乡村振兴

我区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

阅读数:2226  

本报讯(记者 李 峰 韩 峰 通讯员 孙崛飞)5月6日,我区在车桥镇车东社区举行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参加活动的市委书记姚晓东称赞我区集中开工的项目类型多,充分展示了淮安区前一阶段农房改善工作成果。

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改善农民生活、加快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明确提出“三个必须”要求: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市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为民初衷,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先后通过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等,专题学习领会省、市相关精神,同时,召开全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大会、调查统计部署会、联络员业务培训会、规划编制任务交办会等进行部署落实,压实责任,全面推动。

精致谋划 稳步推进

根据省、市总体要求和《淮安市农民群众居住空间布局规划》,到2022年,我区要完成50%农户住房条件改善任务,涉及11.2万农户。2020年之前,新建定向安置小区20个,改造提升村庄16个,完成4.4万户住房条件改善(其中包括9856户货币安置户)任务,2021-2022年要新建定向安置小区38个,改造提升村庄18个,完成6.6万户住房条件改善任务。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推进会,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用一周时间对14个镇(街道)逐家过堂,按照“搬迁与建设同步”的要求,逐一排出搬迁户数、搬迁地点、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建设规模、开工时间,现场会办解决农房改善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各镇不同情况,一家一份会议纪要,高效率推动农房改善工作。据统计,今年我区计划完成1万户搬迁,搬迁总面积135万平方米,确保实施项目13个,其中城镇新建类11个、特色保护类2个。新建的11个小区共计用地735亩,建设安置房5897套,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总投资14.5亿元,整治提升的8个特色保护村计划改善4920户。另有8个项目正在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报批后再安排用地计划,作为储备项目。

精确摸底 掌握实情

我区于2018年10月启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用一个月时间对全区所有涉农行政村、自然村庄进行逐户调查统计,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引导,逐户征求选择意愿,累计完成行政村调查表324份、自然村调查表3245份、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意向调查表22.32万份,激发农民参与意识和支持力度。

据农改办负责人介绍,我区农村住房现状特点是人多、房大、地少、集中居住意愿低。人多,全区农村住户22.34万户,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6%,其中“四类人员”4.8万户,占全市21.8%;房大,全区农村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41万平方米,户均达190平方米、人均达45平方米,且全区农村楼房率平均达63%(市均46%),16个镇(街道)中,有5个镇在70%以上,楼房率高、户均面积大的现状,导致集中居住的成本较其他县区明显增大;地少,全区农村宅基地总面积6871万平方米,户均308平方米,住房面积和宅基地面积比为1:1.6,人均宅基地面积远低于其他县区;集中居住意愿低,愿意进城入镇或集中居住的占40%,较其他县区相比农房改善意愿低。

经过广泛调研,区委区政府制定出“搬建同步、补购分开”的总体思路,即农户房屋搬迁与新小区建设同时开展,同步实施;农户房屋搬迁由评估公司按照区里统一的补偿指导意见标准给予货币补助,充分尊重农房改善去向意愿,搬迁后农户可购买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房屋,也可进城入镇购买商品房,通过价格优惠和购房补贴等方式引导群众优先向城镇集聚。

精准定策 以人为本

“此次搬迁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村‘两委’和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车桥镇党委书记印祺介绍,仅用了不到40天时间,车桥就完成了三庄村15个生产组及周边车东、陈河639户农户整体搬迁任务,不仅整理出750亩耕地,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实现3000多亩农田连片种植和养殖,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近20万元。

为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原则,我区在房屋搬迁补偿安置补偿上实行“双重优惠”。一方面在群众房屋评估价格上给予优惠,按照评估价的1.7倍给予货币补偿;另一方面在新建小区价格上给予优惠,政府新建的安置小区,按照低于成本价对群众出售。在安置上优先选择集镇周边。针对群众“进城入镇”的意愿比较强烈,各镇在小区选址方面,坚持“两进三靠”原则,优先选择集镇、主干道、产业园区等交通和配套完善的地块,今年实施的11个新建项目,全部在集镇周边。对于想进城购买商品房(包括二手房)的群众,也同样给予购房补贴(300元/平方米)。在产权上统一建设大产权房。本着节约用地原则,结合群众意愿,新建小区以多层为主,低层和小高层为辅,所有新建的小区,严格坚持“十二个必须”要求,统一实行土地挂牌,全部建成大产权房,让群众的房产变成资产,加上与市场价之间的价格优势,让群众看到新小区保值增值的前景,增强农房改善的吸引力,同时大产权房也极大地提高农民改善意愿。土地鼓励集体流转经营。为解决群众集中居住以后种地与就业的问题,我区积极推广“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改革经验做法,村集体领办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将群众搬迁后的土地进行连片整理,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经营,群众以土地入股,实行保底分红。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参与到村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报酬,也可以进入产业园区务工,由农民变成市民。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基层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经济收入增收部分,还可以用于小区公共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支出,形成良性的互补机制。

在农房建设上,按照“区级统筹,镇级落实”原则,区级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金、统筹监管,实施架构上实行“1+N”模式,“1”指区级平台公司,作为全区农房改善新建项目实施主体,所有新建项目由平台公司统一进行项目立项、招标,并负责资金筹措、管理、保障等工作。“N”指各镇(街道),具体负责农户搬迁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手续办理。项目建设模式实行“因地制宜规划,统一打包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由各镇根据搬迁对象需求编制,建设工作从施工图设计开始,由统一招标引进的实力强、口碑好的国有大型建设集团打包完成,确保工程质量有保障、进度有保障。同时全区农房改善资金由区政府统一筹措保障,坚持不增加乡镇和村级负债的底线,所有搬迁和建设资金全部由区级筹措兜底。

精细组织 强化保障

在组织保障机制上,我区成立区级层面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直接落实,负责区级层面重大事项决策部署、重大问题会商解决。机构层面,成立“一办五组”,从区直各部门抽调了专门人员组建农房办,具体负责工作牵头、计划安排和督查推动。由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产业发展指导组;由发改委牵头,成立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组;由国土局牵头,成立政策支持指导组;由住建局牵头,成立设计建设协调指导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成立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指导组。乡镇层面,明确各镇(街道)党委书记总负责,镇长一线总指挥。

在政策保障机制上,为使工作有章可循,破解操作难题,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实施意见》《淮安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实施办法》《淮安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房屋搬迁补偿安置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同时明确了“四类人员”中的特困户、危房户托底安置的方式,确保2019年全部完成危房户改善工作。

在工作落实机制上,建立了“日报制、周例会、旬会办、月观摩、双月通报”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搬迁和建设中有相关问题,保障项目实施无障碍;由区委营商办牵头,每周进行一轮督查,通报进展情况,督促推动任务落实。同时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纳入各镇(街道)综合目标考核。

据区农房办主任刘爱勇介绍,目前我区农房改善工作已进入房屋搬迁和项目实施阶段。今年我区计划实施20个农房改善项目,改善1.8万户农村住户住房条件,总投资约24亿元。其中,新建集中居住小区12个,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改造提升8个村庄,惠及农户7000户。上半年集中开工新建项目8个,分别是:车桥镇车东社区、施河镇陆河社区、平桥镇平东社区、漕运镇沙口社区、新材料产业园温馨花园小区、山阳街道高铁小区、广州路小区和高铁庄园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