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12日
博里镇孙庄村
持续“造血”增强发展实力
阅读数:1051
融媒体记者 郇玉乔
2017年3月,本报以《由“孙庄村”到“升庄村”的变迁》为题,报道了在博里镇孙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周万里扶贫事迹。两年过去了,如今的孙庄村巩固了脱贫成果,在获得“输血”基础上,增强了造血功能,“升庄村”稳稳地走在全面奔小康的大路上。
“被输血”变为“自造血”
2016年省委帮扶工作队队员周万里来到孙庄村任第一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多方争取了一批帮扶资金和项目,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孙庄村“输血”增强发展活力。周万里走后,孙庄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自我加压,努力“造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村“两委”立足实际,通过村民集资和上级的扶贫资金,通过镇政府的招标,在孙庄村建设了烘干厂房。几年来,省委帮扶队“输血”建成的粮食烘干厂房一直持续着“造血”功能,每年村集体收入租金近7万元。
“2016年我们利用上级帮扶资金,在钦工镇建了一栋天裔鸽舍厂房,每年的租金是16万元。”孙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云高说。此外,孙庄村在博里镇工业园区还建了一座厂房每年可获租金7.8万元,在城区文景城二期买了一栋门面房每年可获租金4万元。
“钱包鼓”喜跳“幸福舞”
“2016年,周书记帮我介绍到外地帮人家搞装修工程,我十分珍惜难得的挣钱机会,认真做工,手艺越做越熟练,工资也越来越高。”孙庄村村民张海涛说。不仅仅是张海涛,村民邵国志、鲍志筛、段树岗、张二明等10多人经周书记介绍到南京务工,他们有的做保安工作,有的在工厂上班,每年都有了三四万的收入。
近几年来,孙庄村积极争取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支持,先后改造了65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新建了村民广场880平方米、校舍850平方米,路灯换新67盏,铺设利民路1800米。2017年孙庄村利用土地集中流转的模式,成立了稻麦专业合作社,集中种植富硒水稻,每亩地年收益可提高2000多元。“去年一年,我在家既能种地挣钱,又能在村里打工挣钱,‘钱袋子’鼓了,虽然累但心里痛快。”村民朱广华说。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动感的音乐声中,明亮的路灯照耀下,孙庄村新建的村民广场上,村民们欢乐地跳着广场舞。
“扶好智”力促“斩穷根”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好贫困孩子,能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能实现贫困家庭稳步脱贫、斩断“穷根”。
以前孙庄小学有的教室墙倒屋塌,能用的教室没有几间,村里无奈之下将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把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学生安排到比较安全的教室。“多亏了省扶贫工作队的支持,村里建了新教室,还添了电脑、电视机、空调等,我的孙女和别的孩子们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上学环境很舒服。”2017年新建的孙庄小学解决了村里孩子们上学难问题,村民高小羊说。
脱贫攻坚,孙庄村不断前行,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壮村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