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17日

月湖

阅读数:2479  

朱天羽

小学念的学校与月湖一墙之隔,墙内书声琅琅,墙外红荷飘香。登教学楼高处看,两头弯弯,中间呈弧形,真像一钩新月。小学临毕业,围墙不知什么原因塌了。我和几个皮猴子跑到湖边捉小鱼秧子。蝌蚪般大小的鱼秧子成群结队地游在一起,手往水里一捧就会抄上几条。小学考初中,所有同学都进考场了,我还在湖边玩。要不是班主任找到我,恐怕连考试都忘了。

十多年后,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来月湖边落户。不过,既成了近邻,便多了几分了解。

月湖的名气太小,除了当地人知道,外人知道的不多。可它出产的天妃宫蒲菜却名声在外。虽然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的蒲菜贵上好几倍,却依然供不应求,远到北京沈阳都有订货。

天妃宫是古代修建于月湖边的一座庙,里面供奉的天妃即妈祖,相传为宋莆田林愿节六女,死后屡显灵于海上,拯救溺海之人。元时海运漕粮,船人航海多敬祷以乞佑。元至元六年(1340)间封天妃神后,建庙沿海州县。淮安约于明宣德年间改灵慈宫为天妃宫,为漕运祝厘福地。据说宫里曾有幅“猴戏马”的壁画,这是否引发了吴承恩“孙悟空受封弼马瘟”的灵感呢?天妃宫早已荡然无存,留给今人遐想吧。

淮安人称蒲菜时,中间加了个“儿”字,叫蒲儿菜,如呼乳名。文化馆的一位同志创作了一首歌曲,歌词写得很美:“蒲清清哎,蒲婷婷,秀姑卷袖采蒲芯……”蒲儿菜就是歌中所唱的蒲芯。当然,歌曲是经过创作者艺术加工的,真正的采蒲菜并不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柔美,相反它充满了一种粗犷阳刚之美。夏日早晨,天刚一亮,七八条汉子便口衔采蒲刀赤身趟至湖中。采蒲刀是特制的,长仅三四寸,状若半月。采蒲时,刀夹在右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对准蒲根用拇指一推,“啪”,随即蒲便漂上了水面。水深处,需扎猛子。一次次潜入水中,又一次次随蒲漂起。百八十根,用蒲叶扎成一捆。采多少捆,完全根据市场用量而定。

采蒲是个力气活,远不是秀姑卷袖那般安逸简单。将扎成捆的蒲拖上岸没点力气是不行的。继而便是用斫刀将蒲叶与蒲根斫开,这又是一个力气活。

真正只需秀姑卷袖的是这下一道工序,老幼妇孺坐在小板凳上,如剥笋般一层层剥着蒲根。剥至芯部,又白又嫩,形似玉萧,这便是蒲儿菜了。淮扬菜中,开洋扒蒲菜是道名馔,入口爽脆嫩滑,滋味鲜美甘腴。

月湖也产藕,数量不多。圆盘状的荷叶,芬芳的红荷夹生在这绿烟般的蒲林中,高低参差,万绿点红。蒲林很密,是水鸟栖息的佳处。柴雀、水鸪鸪、青桩、张鸡、哇子、野鸭……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天不亮就在蒲林中叫,在天上来回穿梭地飞。蒲根下有鱼、有虾、有蛙,湖堤上有空心菜花、水丁香花、野牵牛花……静静地开。

湖心有一小岛,岛上有一间只剩顶棚梁木的建筑。顶棚与梁木的交接处还残存着古色古香的轩窗。问居住岛上的老人,答是二帝祠的残殿。老人很健谈,他说这月湖在古时候又叫万柳池,很热闹,湖边上曾有许多寺院、祠堂、书院、水榭、亭台,其中以开元寺最为有名。开元寺有名在一口枸杞井,一株千年枸杞根深入井,其水甘甜,喝了能延年益寿。

听了暗哂,以为又是牵强附会的传说,没想到居然在唐诗中找到了这口井。刘禹锡题枸杞井诗:

淮安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远知一勺可延龄。

白居易和郭使君题枸杞井诗: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一口井被两位大诗人题咏,再加上刘诗中所提及的“赋诗群贤”,俨然如同“曲水流觞”的“兰亭雅会”,老人所言不虚。

夜深,漫步湖边,听见远处传来的犬吠声,便会想起这两首诗来。或许枸杞井将这份灵气一脉相承到月湖,才滋养出这味冠于淮的天妃宫蒲菜吧。

通湖心岛的是一条叫蒲葭的小巷。巷名很古雅,起名的人该是一位文人吧。巷口倒真住了位文人。他家门两边墙上写满了对子,一数,六副。字毫无笔法,像初学毛笔字的孩子写的,“火柴棒体”。对联的口气却很狂:什么仁智天心当统宇宙十万年,和霸浩魄可容天地万千理。什么掌地球巨舵,作世界领袖。横批是:统天动地改宇伟人才。有几副联子是用红笔写的,白墙红字,很刺目。这是谁写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怀才不遇?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患妄想症的老人。唉!为什么一定要做伟人做领袖呢?挨着水边做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不也挺好吗?想及此,也想东施效颦做首诗了:

万柳池边是我家,柴米油盐酱醋茶。

夜深故纸观沧海,日高新闻看浮华。

捕风捉影水中月,寻真觅幻镜里花。

鸟鸣声碎叩窗棂,日落金镕映蒲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