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17日
砥砺前行 水利淮安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阅读数:1805
朱学举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种最基本的自然资源,灌溉与防洪关系到人类物质生产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善。
淮安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淮河下游极易发生水旱灾害。淮安区建县已有2100多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特别是黄河夺淮后,淮河失去了单独入海的出路,加上战争、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因素,水旱灾害频繁,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淮安区人民奋发图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短短七十年,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不可比拟的辉煌业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水经验,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供水、降渍工程体系,形成能泄、能引、能蓄、能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一、水利设置建设成绩斐然
全区已建成流域性河道5条,防洪堤防183.84公里,新开和疏浚主要骨干河道32条,长度578.14公里,防汛圩堤1336条,河道大中沟6034条,兴建干渠26条,支斗农渠6690条,兴建各类建筑物3.1万座。开辟了渠南、渠北、运西三个灌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3.8万亩,除涝面积139.39万亩,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水利落后状况,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水利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淮河入海水道建成排水有了出路
我区城区和渠北地区由于受到下游阜宁、滨海两县影响,排涝十分困难,基本上年年遭灾,入海水道开挖后,涝灾成为历史。2003年6月下旬开始,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从6月21日至7月22日,平均累计降雨714.2毫米,最多的乡镇达865毫米。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首次行洪33天,排泄洪水44亿立方米,为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2006年7月21日,我区城区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凌晨1时40分至8时,仅7个多小时,城区骤降暴雨量高达226毫米,为特大暴雨级。虽然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加之上游大量客水压境,汛情十分严竣。但是,涝水通过淮河入海水道及时排除,全区城乡安然无恙。
三、抽水站建成旱年保丰收
淮安第一抽水站从1972年12月开工到2007年底淮安第四抽水站工程全部完成,抽水能力为每秒350立方米,江水北调工程改变了我区完全依靠洪泽湖水灌溉的局面,同时全区新建了农村各类中小型灌排泵站1084座,为干旱年份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1978年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干旱,全区1-5月份累计平均降雨量只有98.3毫米,为同期平均雨量25%,不仅夏粮生产面临严重威胁,而且6月水稻栽插也极度困难。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因有抽水站作后盾,全年夏秋粮食仍然是丰收年份。淮安区实现了一百天干旱无雨保丰收的目标。
四、城市水利建设使城区经常淹水成了历史
城区地面高程平均6.5米左右,而城区周边地面高程大多在7.5米以上,地面四周高、中间洼,涝水很难自然排出,极易形成涝渍。最突出的是1991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雨,遭受外洪内涝的严重威胁,灌溉总渠行洪,外湖、内河水位暴涨,城区有3.2万户居民住宅进水,宾馆、招待所等很多企事业单位一片汪洋,损失惨重。
2002年4月,区委、区政府批准由区水利局主持制定了《楚州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组织实施一大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城市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水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主要完成治水工程有:开工建设楚州、清安河等22多座泵站。疏浚、开挖了城区文渠、老涧河、清安河、新市河、老市河、城区泵站引河等20多条排涝河道,长78.8公里,挖土217.98万方。现在城区日降雨150毫米涝水,24小时内可以全部排出,确保城市安全,机关正常办公,企业正常生产,居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