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23日

水乡风光美

——流均镇都梁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阅读数:1461  

通讯员 黄洁

“现在的日子,没话说!”虽然已经84岁高龄,孙亚鹏老人却精神矍铄,谈起现在的日子,他竖起大拇指不停地“点赞”。

孙亚鹏是土生土长的流均镇都梁村村民,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几十年,亲身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几年的发展,更让他发出由衷的赞叹。

走在村庄里,村民们语气中是满满的自豪:“瞧瞧,咱村的水乡风光!”

水清岸绿村子靓

与其他村子不同的是,都梁村地处平原水荡地区,村里有60多条小河,用村支书马雪培的话说,就是“家家门前都有河,每家每户都有船”。

水多了,利用得好是资源,利用得不好,就会成为累赘,过去的都梁村就吃过这个亏。虽然河多、水塘多,但多数是不相连的“死水塘”,生活污水排进去后,日积月累就成了臭水塘,村民们说:“味道熏天,绿头苍蝇没底。”

美丽乡村建设给都梁村带来了机遇。2014年,该村申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正式启动,2016年创建成功。2018年,该村又被列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小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相继建成。

“我们这个地方水网密布,机器进不去,环境整治全靠人工清理、划船运输,费时费工费钱,别的地方花1块钱,我们这里就要花3块钱。”马雪培说。

如今的都梁村,梅兰竹菊墙画,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也。”一句句配有精致图画的宣传语,潜移默化地给村民带来正能量。

死水变成了潺潺流动的活水,土坝变成了造型各异的廊桥,水清了,岸绿了,异味难闻的村庄焕然一新,变美了。

实话实说日子美

“我实话实说,现在过的日子确实不丑。”孙亚鹏老人的话在他家的庭院里得到印证。精心装饰的两层楼房,近百平方米的院落里种着桂花、枇杷、月季等十多种花草树木。

说话间,孙亚鹏的老伴也走过来说,政府按时给他们老两口发尊老金,一年4700元,不过,他们一年才去取一次,“我们不等这钱用”。

家庭的和睦让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村子里发生的变化也不孬。吃了几十年的井水后,村民们与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每家每户收麦子、稻子的场景不见了,因为土地流转了,村民们坐在家里收租金。

“过去,有不少旱田,种麦子的话,一亩地收益只有七八百元。后来,土地流转了,旱田改成了水田,一亩地每年光租金就八九百元。村民们不用再农忙了,腾出手来外出打工,年纪大点的在家附近也能找点活做,收入大大增加了。”马平在村里开了家小卖铺,村民们收入增加了,他的生意也跟着红红火火。

生态农业村民富

老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梁村水网密布,村民们说:“我们这里其他什么也没有,就是鲜鱼水菜太多太多。”

走在村庄里,但见四面环水,河道纵横,翠绿的荷叶一眼望不到边。

“全村耕地面积3577亩,到目前已经流转了2900亩,还有荡田水面950亩,都用来搞虾藕套养。每亩地龙虾收入七八千元、藕收入千把元,除去农本、人工,每亩地纯收入四五千元,效益翻了四五倍。”马雪培说,自2014年左右开始,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给村民们增加了经济收入,也给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3万元。

都梁村离淮盐高速车桥出入口3.5公里,往东离建湖县、往北离阜宁县、往南离宝应县都只有5公里左右,是淮安、扬州、盐城三市四县交界处,陆路水路交通都很便利,自然禀赋十分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村部东侧数百亩荷塘里,木板铺成的栈道蜿蜒在水面上,一座三四层楼高的观光厅,对周边美景一览无遗。这个富集生态田园、渔俗文化、果蔬采摘、水产养殖等水乡资源的项目,将于10月底竣工营业,游客可参加田园劳动,采摘瓜果蔬菜,品尝农家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