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23日

倾听土楼血液流淌的声音

阅读数:1007  

宋舜同

来到福建,遇到土楼是必然的。

从厦门驱车来到客家人聚集的南靖县坎下村,土楼似一株株梅花,与岁月长河一同悄然绽放。老花的眼睛突然一亮,温吞了许久的心骤然熊熊,好似年轻的小伙约会初恋情人。随着脚步的移动,随着那巨大的圆体建筑越来越清晰逼真,心跳越发嘭嘭起来,我被土楼慑住了。这是农家的建筑吗?这是村民的住所吗?小伙子的情人漂亮得让人怀疑眼睛。土楼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揽入了怀中,轻易得来不及净面、焚香、沐浴。

初闻土楼在《人民画报》,更知土楼是青岛散文笔会上认识的南靖文友赠送的散文集。从此,土楼像一帧雅致的妇人,心灵的书柜中就多了一格挂念。

四月的南国,午后的阳光躲到了云层里,慵懒又闷热。青山翠竹的背景下,加之一张张好奇面孔的映衬,黄墙黑瓦的土楼便显得更加巍峨而神秘。优美自然的流线间,丰腴圆润的体态中,每一道门,每一扇窗,每一块土,每一片瓦,都给人安稳、持重、冷静、坦然和平衡之美,令人好奇惊奇又惊喜。土黄土黄的楼体,浑圆、高大、流畅,浓厚的土黄色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土地是万物之母,是生存的希望,是朴素的本意,是权力的象征。这土黄的颜色是建筑者的选择,还是建筑材料的天然形成,不得而知,色彩迟钝的我,实实在在被这满眼的土黄震撼了,倾倒了。

鹅卵石筑成的基座,有一尺大小吧,或黄或灰或红,清晰地裸露在外。鹅卵石这么建,本是为了维修的方便,可在游客的眼里却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给人原始而坚硬,丰满而柔软的感觉。忍不住动手摸一摸的,不止我一个人。三尺有余的基座,既稳固整体建筑,又防止雨水冲刷。墙边卖水果的村民,黑瘦又结实的中年男人,见我好奇土墙,主动和我聊了起来。说墙体是用夯土版筑的技术做成的,就是从附近的山上挖来黄土,从稻田里挖泥土,溪里挑沙子,三者合一,搅拌成“熟土”,土里会掺稻杆、小竹片之类的东西增加拉力,大多数土楼在建筑的时候还会加进红糖、糯米和蛋清,使得墙体坚实牢固。建造的时候是有模具的,叫“墙筛”,一个“墙筛”要舂6层,舂好一层后拆掉“墙筛”等三天左右,等墙土晾干了再继续舂上一层,如此直到墙体完成。

肤白声柔的导游给我们的印象不错,大家听她讲解的兴趣就多了几分。她说我们今天看的怀远楼,是南靖土楼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为完美。跨进大门,穿过三五米的楼道,迎面是一道圆墙,墙内有个小院,地面也用鹅卵石铺成。院里有一间砖木结构的方形房屋,面阔三间,抬梁式五凤楼。这里是祖堂,也是书堂。堂上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金字"斯是室",让人想起《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室两边也有对联:"斯堂诓为游观极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简新喜老先生虽身居海外,可勤俭持家,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已深入骨髓,对家族后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随处可见。

天井的空间不大,充塞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抬头看起来,阳光洒满圆圆的楼层,层层叠叠,浑圆的屋檐,美丽的圆环,次第分明,蔚为壮观。如果不细看眼前晾晒的衣物,案几上的锅碗瓢盆,给人的感觉分明是琼楼玉宇,人间天堂,分明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动人的诗。怀远楼高14.5米,内径33米,每层楼有34个房间,共有136个房间,都为简姓族人居住。出于好奇,我们向村民付了些许费用,他们便允许我们上楼参观。上楼时,因为人多,一步一挪间发现台阶不是11就是13,和层高与内径一样都是奇数。这不是巧合,而是建造者的高明。我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奇表阳,偶表阴,人们喜阳恶阴,所以,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建筑,其开间、院径、踏步等,常常是奇数。久而久之奇数也就成了吉数。进入楼道才发现,厚重的黄土里边,其实是隼木结构,勾心斗角,犬牙交错。木质的楼梯,木质的廊柱已经被游客摸出了包浆。随着高度的上升,视线越来越好,眼前的景象也越来越壮观,越来越美。顺着眼前的黑瓦俯瞰过去,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方圆之间,各得其妙,让人称奇,令人敬畏。

久居冰冷的钢筋水泥丛林,情感常常麻木,行为往往功利,红绿灯给出的规则,让人机械生硬。来到这里,踩着土楼咯吱咯吱的楼梯,围着上下百余间房屋转悠,闻着客家人酿豆腐的浓香,感到了一种气息,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跳动的气息,好像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黄土中奔涌着的血液流淌的声音。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文明,像夏季的阵雨,没有一点征兆,迅猛,倾盆,劈头盖脸。漫步土楼开放的长廊,屏声敛息,遇见一轮又一轮美丽的团圆,感到每一块熏黑的木板,每一根落上灰尘的木梁,都承载着恢宏的文化内涵。蒙昧、勇猛、智慧,天地精华、悲欢离合、自然之道……脚步轻轻的,带着虔诚和庄严,任凭这千年的阵雨淋透身心,享受其间,陶醉其间,畅想其间。

人类遇到危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选择。勇猛者选择打斗、拼杀,聪明者选择逃离、回避,脑子转不过弯的只能坐以待毙。客家人的祖先显然是聪明的智者,他们为了远离社会动荡和时局的变化,在一部分士大夫的带领下,车声辚辚,浆声欸乃,陆路水路,昼行夜伏,拖儿带女,从中原地区举族南迁。锅碗瓢盆鞋帽衣物之外,还有大量的书卷,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物质是生存的需要,精神是生命的追求。他们渡过黄河淮河,翻过秦岭武夷山,来到福建沿海,与当地人民和平相处,各取所长,美美与共,于是一座座远看花一朵,近看布达拉的土楼,便在山坡上池水前,在阴阳五行的学说中次第巍峨起来。

有学界说土楼的形制是防止盗匪的侵扰而选择森严。其实,这种“防御说”是很难成立的。土楼客观上有防御的作用,但建造一座土楼一般要三到五年时间,盗匪洗劫只是一时半会的事,谈何防御。

从史料来看,客家先民南迁定居之后,社会稳定,开荒耕田,劳作有序,收获渐丰。来到异地他乡,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留下的深厚的血缘、亲情、家族文化传统始终难以释怀,聚族而居既是环境的需要,更是精神的满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孝亲敬长的秩序伦常已经成为客家人恪守的文化情境。土楼中不论哪一层,正南居中的房间均为长者尊者居住。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不论谁家有事,大家都会相互帮忙。建筑是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的呈现,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塑造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一百多间屋子,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一座楼里,朝朝夕夕,和睦相处,楼内很难红脸吵架,楼外也极少摩擦纷争。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步出怀远楼,有人看到部分楼体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缝。导游说这是一百多年间经历不同震级的地震所致,但整幢楼并无丝毫松垮的迹象,可见设计之合理,建筑之牢固,泥土之神奇。

走笔至此,我又想到了导游说的怀远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为完美那句话。的确,尤其说怀远楼泥土的神奇,不如说怀远楼蕴含的秉持自强不息、家国同构农耕文化的神奇,追求执两端而用中庸文化的神奇,修齐治平、止于至善的儒家文化的神奇。

汽车渐渐驶离了坎下村,怀远楼的雄姿越来越模糊,我对中国农民的理解和尊敬越来越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