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8月13日

“天路淮军”系列报道之三:

“天山精神”永不褪色

阅读数:6002  

融媒体记者 林楷 于伶

50年前,一群淮安兵在横亘万里的天山脊梁上筑路架桥,他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与风雪做伴,与大山为伍,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为新疆各族人民修筑了一条幸福之路,也参与铸就了名闻遐迩的“天山精神”。

“天山精神”首先是听党召唤义无反顾的精神。为打通天山南北,促进新疆的繁荣稳定,毛主席发出“要搞活天山”的号召。1974年,军委工程兵168团的800多名淮安兵跟随大部队,铁流滚滚,尘烟漫道,向着天山浩荡而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修筑独库公路的战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巨的筑路任务,对于南方平原的淮安兵来说闻所未闻。但来自周恩来总理家乡的战士们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再苦再累也绝不能给周恩来总理丢脸。

“到部队以后圆满地完成任务,作为周总理家乡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天山筑路老兵陈志凤说。

“天山精神”是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独库公路穿越人迹罕至的天山深处,修筑这条路要战胜恶劣的气候、险峻的大山、艰苦的生活和难耐的寂寞。天山记录了最动人的画面:战士们有的是在悬崖峭壁开路时英勇献身,有的是在暴风雪中成为永恒的雕塑,有的是被突如其来的雪崩吞噬了生命,有的是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生命。为修筑独库公路英勇献身的烈士有168名,其中就有淮安的4位烈士,他们分别是周文飞、王克友、艾少平和张金龙,烈士们长眠在天山深处的乔尔玛烈士陵园。

周文飞是12支队后勤部汽教连的一名教员,由于劳累过度,患上了肝炎。连队领导下命令要求他住院,可他在医院待不住,心思全在教战士开车修车、帮部队运送物资上,几次偷跑回部队。

据周文飞的弟弟周文礼叙述,1976年12月11日,从医院跑回部队的周文飞,正好遇上连队急运一批物资,人手不够,便主动请战。途中山路颠簸、风雪交加,周文飞数度肝痛难忍,但他硬是挺了下来。

周文礼告诉记者:“新疆说下雪就下雪,气温又低风又大,哥哥说这是部队过冬物资,假如出了岔子,很多战士就没法过冬了,所以他还是坚持带队回去。”

过了一天一夜,车队途经昌吉,周文飞陷入了昏迷,被送往解放军第十三医院抢救。

“走到昌吉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就突然晕倒了。晕倒以后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醒过。没有救回来,就这么走了。”周文礼说。

独库公路注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恢宏工程,它已不仅仅是一条路,它凝聚了太多的感动。蜿蜒崎岖的天山公路,是筑路老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他们的故事伴随这条天路传向远方。至今,天山老兵们回忆起他们曾用汗水甚至血水浸润过的天路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人走了,但军魂仍在;时代变了,但老兵精神永不褪色。新时代的淮安老兵仍然用行动践行着“天山精神”,他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记得自己是军人,有着一份执着的坚守与付出。

“我们这批兵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在部队我们个个都是干得很出色,到地方以后我们还是保持军人的光荣传统,在各自的战线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军人特色。”陈志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