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9月21日

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巡礼

阅读数:735  

融媒体记者 刘 蕾 通讯员 赵国清

70年沧海桑田,教育事业翻开壮丽画卷!

据《淮安市志》记载,1949年,全县只有完小13所,民办初小394所,入学学生9386人,教师400余人。1950年下半年,完小增加到28所,公办民办初小发展到456所;学生数增加到22793人,教师增加到741名。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2.5%。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优先安排教育,制定出台了《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学在淮安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素质教育成果斐然,中高考成绩一直位居全市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和集聚了一大批人才。目前,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172所、小学教学点41个,在校中小学生(幼儿)14.44万人,教职工1.07万人。

 

对焦发力  推进教育发展优质均衡

自2015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精准对焦,协同发力,主动回应人民期盼,投入近20亿元,全面优化全区教育布局,大力实施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公办民办教育协调优质均衡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区规划实施24个教育重点项目,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教育。近年来,城区重点实施“1123”工程。目前已建成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周恩来红军小学北校区、红军中学本部、红军中学西校区;正在异地新建全国红办授予的唯一一所红军高级中学即楚州中学新校区,同时规划异地新建特校新校区和新安小学河西分校新校区。

全区重点实施“农村3校、城乡8园”工程,即农村车桥中心小学、顺河中学、茭陵中学等校区建设,城乡香溢花城、仇桥、林集等幼儿园,城区所有幼儿园和农村中心园都是省优质园,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幼儿就近入园和不再选择性入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100%。

在教育装备方面对照省I类标准要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2010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和教育装备水平提升工程,确保城乡学校装备水平基本处于同等位置。

在全面提升全区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我区持续实施“育才助困”工程,不断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应助尽助体系,实现了学生资助全覆盖,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首善之区”守望相助,连续八年获得省优,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位列96个县区第一。  

注重内涵 推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我区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指示精神,加强基地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红色德育品牌全国知名。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安旅行团陈历史纪念馆、大胡庄战斗、解放淮城战役、车桥战役……全区一大批红色元素汇聚成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库。

淮安中学“学总理创三好”活动坚持40年,成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摇篮;红军娃重走长征路登上央视,名扬全国;新安小学争做新时期小好汉,行知走天下。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区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构建初中“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和小学“经验课堂”模式,课改经验省内外有影响。2019年,在全市首家创新选聘兼职教研员,197名基础教育兼职教研员上岗,涵盖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月29日开始,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政治坚定、绝对忠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主题教育活动,打出了强抓教育质量的“组合拳”,推进了全区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教育生态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注重内涵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全区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在延续前几年中高考成绩领跑全市的基础上,2019年全区中高考再创新高,中考700分以上1812人,其中720分以上702人;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逐年增长,2019年高考达一本人数710人,二本人数2872人,是全市高考唯一有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县区。

融合发展 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我区重视以城市优质师资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园长、校长、骨干教师区内挂职交流、业务指导制度,拟定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培养计划,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在职特级教师1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已获正高级职务教师10人。

区委、区政府持续加大教师队伍招录工作力度,仅2019年两批次共招聘340名新教师,补充师资紧缺学校。全区还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干到教育发达地区、全国知名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建好用好区教师发展中心,在苏北地区率先实行教师菜单式免费培训,每年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培训1000多人次、区级培训3000多人次,网络培训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轮岗交流城乡教师,联动交流片区教师,每年交流近千人,比例达20%左右。

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质发展”原则,农村成立六个教育教学协作片,加强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近期,又对城区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优化整合,成立新安小学、红军小学、实验小学三大小学教育集团、三大幼儿教育集团,全面放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将薄弱初中融入优质学校,形成教学共同体,成立红军中学教育集团,在农村运西和渠北分别打造1所片区中心初中,渠南重点打造2所片区中心初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区先后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通过省定县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办学标准评估认定。2018年,创成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