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10月12日

沐改革之风 拓健康之路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阅读数:1547  

融媒体记者 杨文龙 通讯员 刘素林

省卫健委主任谭颖(右二)视察调研施河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

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之一,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

70年来,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创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省首批基层卫生十强县、省卫生应急示范区、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已从单一的治病救人走向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为全区人民铺就了一条健康之路。

1 综合医改持续释放健康红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先后开展了股份合作制试点、经营权转让等一系列改革尝试,特别是自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健康获得感日益增强。2011年6月1日,我区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并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同时,强化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保证基层群众的用药需求。2014年2月14日,我区全面实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先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00余项,降低3大类12项大型检查费用,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0%左右,平均住院日缩短到8天左右。以淮安医院和楚州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疗集团基本建立,实现了医疗技术和专家服务双下沉、基层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充分发挥医保政策对分级诊疗建设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上级医院下转患者到基层医院住院治疗不再收取起付标准,对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越级住院的,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下降15%-25%。先后投入2700余万元,建成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看病就医“一卡通”,全面建成远程医疗、远程影像诊断等业务系统,开展预约诊疗、线上支付、在线随访等业务应用,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2 卫生健康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仅有县人民医院一所,区诊疗所5所,床位10张,群众看病缺医少药问题突出。为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历届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越织越密。目前,全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25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41个、民营医院3家,以及其他门诊部、诊所、医务室62个,共有医疗床位数4800余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接近5张。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近1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亿多元、全市一流的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新院投入使用;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设计的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米、开放床位1700张的淮安医院新院主体完工;总投资2亿元的长安医院即将开工建设;先后投入近3亿元整体搬迁或原址新建了10多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改建达到“六有”标准的病房楼20家。全区累计创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1所、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7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23家、省示范村卫生室40个,市惠民医院12家,全面建成“区乡两级、乡村一体”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乡、康复回社区”和“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六成人住院在乡镇”的目标。

3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70年来,我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乡镇卫生院已由初期的只能打针发药,迅速发展为能够全面开展常见病诊疗和较为复杂的上下腹部手术;区级医院能够开展胸外、脑外等复杂手术以及疑难病症的诊治。目前,全区拥有二级以上医院5所,其中三级专科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淮安医院成为“省人医技术支持医院、省人医冠心病中心淮安医院分中心、省危急重症远程诊疗网络医院”,同时还与上海新华医院等建立技术协作关系,“章健全名医工作室”成功落户淮安医院;楚州中医院正式签约加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市中医院医联体,区妇幼保健院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诊疗技术保障更加有力。乡镇卫生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配备了CR、彩超、电子胃镜等各类医疗仪器设备2500多台套,有5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2家正在配备核磁共振。区级医院先后投入1亿多元,配备了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大型高端医疗设备,有效提高了全区诊疗技术水平。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仅有医务工作人员51人,到1978年全区卫技人员才增加到1000余人。近几年来,我区先后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委托培养等多种举措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全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80名、注册护士2000余名,拥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10名,39人获得省级骨干人才称号;现有博士毕业生3名,硕士研究生70名,主任医师70名,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429名。

4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历史上,我区曾是传染病、地方病的高流行地区之一。多年来,我区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已连续多年没有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丙类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持续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2013年获得全国首批、全市首家“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8年顺利通过复评审。2014年,全市首家通过省政府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由初期的8元,提高到现在的75元,免费服务项目增加到14大类55项。截止目前,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率87.45%;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11万余人,管理精神病人4000余人,规范管理率93.79%。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亮点突出。在全市率先实行“七统一”管理服务模式,为全区25个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车40辆,为208个家庭医生团队统一配备巡诊箱、胸牌、联系卡等。积极开展“点单式”签约服务,该做法在2019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班和全市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目前,全区总签约率40.04%,重点人群签约率69.02%,个性化签约率15%以上;贫困、残疾等特殊人群实现应签尽签。

5 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稳步推进

70年来,我区的妇幼健康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并成功创成“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2017年2月,总投资8900万元,床位150张的区妇幼保健院新院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

积极开展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创建工作,先后创成省规范化妇儿保门诊4家、市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实现全覆盖。建成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98%,爱婴医院复评审通过率100%。认真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落实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任务,目前已经录入儿童视力健康检查11423人。积极开展妇幼健康服务年活动,在市妇幼健康技能竞赛中,我区荣获县区队团体第一名。积极做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完成率98%以上,孕前优生检查率98%,住院分娩补助率100%,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三阻断检测率100%,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分别控制在5/10万、5%和5%以下,为近6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了“两癌”免费筛查。

6 中医特色优势更加得到彰显

我区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故里,是著名“山阳医派”的发源地,中医药事业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丰富,名医辈出。如今山阳医学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在河下古镇吴鞠通故居遗址,建立了融纪念、文博、旅游为一体的“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并被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省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近年来,全区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小区25个,通过省级验收17家,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先后举办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7期,先后培训乡村医生1600余人次。目前,全区所有村卫生室均能提供4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每个中医馆均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5种以上,配备中医药及其饮片350余种,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此外,全区还先后创建省级中医特色科室2家、市级中医特色科室11家,有2人获得第三届“淮安市名中医”称号、2人获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

7 计生服务管理转型步伐加快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区先后对计生政策实行两次大的调整,一是2014年3月28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二是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全面两孩政策宣传,利用报纸、网络等多方位、多角度、多载体解读全面两孩政策,积极推进生育登记服务“散快优”行动,引导群众按政策、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健康促进项目。2014年,我区被省列为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促进工程项目点。项目实施以来,联合曙光双语学校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硬件设施和创新品牌。扎实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淮安区“幸福住万家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打造省级“连心家园—关爱失独家庭”项目点。着力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修订下发了《淮安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服务管理制度》,严把鉴定、销售、审批等环节,强化早孕发现和孕情跟踪管理。目前,全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出生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奖励优惠政策兑现率均达到省、市规定要求。

8 健康扶贫政策举措精准实施

创新健康扶贫工作举措,在全市首推的“精准识别身份、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方法,获得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强化签约服务,筑牢基层医疗网底。将全区1177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819名计生特殊家庭全部纳入免费签约服务范围,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为62292名因病致贫人员、53名因病返贫人员和136665名65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突出精准识别,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在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低收入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结算窗口,并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突出前置精准识别,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落实到位。低收入人口住院治疗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及补充保险给予同步结算,出院时仅负担个人自付部分。创新方法举措,开设扶贫病房。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健康扶贫病房”,每间病房均放置两张以上床位,提供中央空调、集中供氧、有线电视和热水等服务,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患者享有良好的就医环境。

开展主题党日免费义诊活动

德国西门子Tin技术1.5T磁共振

乡镇中医馆

区妇幼保健院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