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7月30日
淮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与加强
阅读数:1737
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之年。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为了让人们了解淮安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将以《全面小康话党史》栏目,陆续刊载改革开放以来,县(市、区)委、政府团结带领百万人民,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以后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谋篇布局,敢于创新,真抓实干奔小康的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源于互助合作时期,成熟于合作社时期,定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对于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在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充分肯定了生产责任制和包工定额的形式。“文革”期间,农业生产责任制被抛弃。由于“文革”的影响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淮安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据县1978年分配统计,全县5700多个生产队,有371个生产队人均年收入在40元以下,其中有11个生产队人平年收入在20元以下(有1个生产队人均分配10.07元),人均年口粮172斤(有1个生产队人均口粮87斤)。这些生产队基本上是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统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但强调“不许包产到户”。尽管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没有消除,姓“社”与姓“资”问题仍在争论中,在淮安渠北地区,过去生产责任制搞得比较好的、经济又比较落后的一些社队干部和群众,还是敏锐的觉察到中央农村政策的细微变化,开始暗地里恢复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到1979年2月上旬,全县包产到组责任制形式已经发展到188个生产队。
1979年2月15日至26日,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和县级机关200多名干部会议。会上,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文件,结合当地的实际讨论如何贯彻落实,打好穷队翻身仗,把全县的农业生产搞上去。县委提出1979年“八个突破,两个下降”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突破10.5亿;棉花总产突破400万斤;油料总产突破1500万斤;生猪突破80万头;多种经营产值突破3000万元;社队工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集体分配人均突破80元(比上年增加15元);社员家庭副业收入户平突破200元。农本下降到30%以下;人口净增率下降到8‰以下。全县5747个生产队,有5719个生产队落实了1979年生产规划。
县委在会议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全县农业生产规划和社队干部的意见,决定:一、县委在石塘、顺河两个公社搞贯彻会议精神试点;二、参加会议的机关干部随社队干部一起下去,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三、要求各社队在贯彻会议精神的同时,在四、五月份前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落实“五项政策”;四、从有利于发展当地生产出发,尊重基层干群的意愿,积极引导和修正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五项政策”是:1.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采取县建议,公社、大队、生产队根据实际讨论修改,报县统一下达。2、按劳分配。采取任务包到组,责任定到人,定额加奖励的办法。主要抓五个落实(三基本、一年早知道、工种定额、劳动定额、劳作组划分)。3、干部工分补贴。做到四个明确(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岗位责任制、奖惩)。4、农机具管理。5、家庭副业。做到“六帮三不准一坚持”:即帮助订好兴家计划,帮助安排好时间,帮助搞好管理,帮助沟通产供销渠道,帮助解决原料种苗,帮助辅导技术;不准影响集体生产,不准弃农经商,不准投机倒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每个生产队要培养三至五户“冒尖户”。
4月上旬,县委专门召集部分穷队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就如何打好穷队翻身仗进行座谈讨论。4月16日至18日,县委在徐杨召开全县穷队翻身誓师大会。参加会议的有苏嘴、徐杨、顺河、黄码、席桥、钦工、宋集、盐河、仇桥公社党委负责同志,部分大队负责同志,1978年人平收入40元以下的生产队长。会后,县委成立县支持穷队翻身领导小组,决定从县直单位抽调干部100多人,公社、大队共抽调200多人到穷队蹲点,对蹲点的干部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纪律制度。要求达到“五个一”,即一队一个兵、一亩十元钱、一亩百斤化磷肥、一两年或两三年内实现亩产千斤粮、人平分配一百元。县委调拨专款,使穷队基本达到一队一头牛或两队一台机。县社队工业局等部门帮助穷队办了41个小厂,并订立厂外加工合同。社队必须做到“五个一”,即要有一个自力更生闹翻身的思想;要有一个从本地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制订积极可行的规划和措施;要有一套加强生产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干群劳动积极性的管理制度;要有一个人心齐、作风正、干劲大、组织群众闹翻身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良好地工作开局。
到五月中旬,全县“五项政策”得到基本落实:搞好三基本、一年早知道的有5300多个生产队;建立“五定一奖惩”制度的有4950个生产队;口粮分配,二八分成的有168个生产队、三七分成的有5069个生产队、四六分成的有356个生产队。全县597个大队(除场、镇)有533个落实了干部补贴,5020名大队干部,享受定额补贴的有2425人,享受误工记工或误工补贴的有2595人。全县70%以上生产队的农机搞了管用合一、单机核算、五定一奖责任制。全县近20万户,订好兴家计划的有16.7万多户。预计年收入300元的有65200户,达500元的有24200户,达1000元的有2400户,一般的户都可达到200元左右。
县委在抓“五项政策”落实的同时,坚持从全县社队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恢复和加强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就是生产队对大多数农活,根据一个中等劳力一天所能做到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制定劳动定额。同时根据农活的技术高低、辛苦程度,定出劳动定额的工分数(工分可一次包到组,也可分期包到组)。二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其中包含三种形式:1、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队根据生产需要划分若干作业组,实行“四定、三包、一奖惩”,“四定”即土地、耕畜、劳力、农具固定到作业组使用;“三包”即包工、包产、包投资;“一奖惩”即超产奖励,减产赔偿。2、田间管理责任到人,联产计酬。在统一耕地播种的前提下,把田间管理包给劳力,生产队对承包人实行定面积、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定奖赔。3、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就是把农、林、牧、副、渔各业承包给“专业组、专业户或专业工”,实行联产的“包、定、奖”责任制。三是包产到户。包产到户仍然坚持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包产部分的产品归生产队统一分配,超产部分是社员付出超额劳动的成果,奖给社员。这种形式主要是针对长期低产落后的“三靠”队。到1980年春季大忙时,全县5736个生产队,有近5000个生产队搞了小段包工。至此,不仅拉开了全县农村改革的序幕,而且开启了全县农村建小康的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贯彻落实,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与加强,充分地调动了社队干群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出现较快发展势头。1979年,粮食总产96582万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黄码公社东风大队朱王生产队1979年总产11.75万斤,比1978年增产3万多斤。宋集公社李码大队十五生产队1979年总产在1978年2.2万斤基础上增长到10.58万斤;人平分配在1978年27元基础上增长到100元。三堡公社韩码大队第一生产队,1979年粮食总产达13.4万斤;人平口粮由1978年300斤增加到400斤;人平分配由1978年30元上升到49元。南闸公社柏庄五队,年初队干部和群众经过商量,决定采取全奖全赔的办法把副业包给有技术专长的社员,全队有7名社员以高于上年40%的指标包下副业生产。1979年,全队粮食单产1512斤,比上年多50斤;人平分配180.89元,比上年增长72.89元;副业收入1.3万元,比上年增加7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