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03日
螺蛳街社区:
“凉亭议事”激活社区治理“红细胞”
阅读数:1524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通讯员 徐宏 魏秀迪
今年来,河下街道螺蛳街社区(村)秉承“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的阵地就覆盖到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以网格党建工作站为载体,以“凉亭议事会”等创新举措为抓手,用有温度的党建,让服务触手可及,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打造党建阵地,健全工作机制
2020年1月,螺蛳街社区(村)创新成立锦绣江南网格党建工作站,工作站集学习教育、宣传展示、活动开展、谈心说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针对新时代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工作站推出“四项机制”激活社区治理“红细胞”:巡查走访机制,网格内党员通过入户走访,向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时排查发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搭建党员群众连心桥;信息交流机制,网格党支部协同楼道党小组、党员示范户实行周研判、月分析的工作制度,在小区里的凉亭召开“凉亭议事会”,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各抒己见,画好党员和群众的“同心圆”;服务协调机制,为居民提供代办、代跑、代购等便民服务,画出“十分钟”服务圈,让小区居民畅享“家门口”办事的贴心生活;问题处置机制,通过“凉亭议事会”“党员群众谈心说事”等工作模式将发现的隐患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在一线解决”。据统计,今年来,通过“凉亭议事会”,一共协商解决路面积水、邻里矛盾、电瓶车充电桩安装等民生事项26个。
深化“两网”融合,创树党建品牌
为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网格党建工作站以“凉亭议事会”“党员红色课堂”等项目为载体,搭建党群议事、协商的平台,引导居民关心、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站点的凝聚力、号召力。同时,工作站依托“幸福河下”APP,群众可在线上即时发布需求清单,由网格党员主动上门解决民生问题。通过群众“下单”,网格党员“接单”模式,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实现党员服务群众零距离。今年来,工作站累计帮扶困难群众80人次,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30多项。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工作站先后与网格内苏州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中国人寿公司等多家党建联盟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举办“社区共建话和谐,居民猜谜闹元宵”“共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法律援社区,普法进千家”等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互联共建关系,实现阵地、服务、信息“三共享”,实现党建工作“1+1>2”联动共建效应。同时工作站积极挖掘党员和居民中的文化人才,建立了文学、舞蹈、歌曲等5个特色党小组,形成了全民阅读、淮剧、广场舞等党建文化品牌。
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共治共享
按照“4+4+X”社区治理工作模式,螺蛳街社区(村)成立了以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位一体”党组织网络,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全覆盖;对小区内的户籍人数、居住人数、重点人员数以及党员数做到“四个见底”,便于及时了解情况,掌握网格动态,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同时工作站还根据居民不同需求成立了爱心帮扶队、义务巡逻队、矛盾调解队、环境整治队等志愿服务队,动员党员群众、志愿者参与到网格工作和为民服务的团队中,在网格内开展政策宣传、卫生整治、义务巡逻、矛盾调解等活动40余次,实现了居民从“干好分内事”到“共同参与社区事”的转变,汇聚群众自治共治的合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螺蛳街社区(村)将把更多党建服务送达网格,送到居民家门口,不断延伸党建服务的触角,为群众提供更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形成以党建为引领的社区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