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19日
转疫情之“危”为治理之“机”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
阅读数:1110
淮安区委政法委
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蔓延淮安,疫情防控过程中体现出政府卓越的领导力、出色的组织力、坚决的执行力,也是我们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生动体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对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检验我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也为我们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推进全区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注入了新能量、带来了新思考。
一、以民心为导向,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温度”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建立城市治理体系过程中,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至上”的理念彰显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民生温度”。
(一)围绕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出现后,区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城市社区防控和社会防控任务,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仅用2天时间对居住在淮安区境内的所有92.87万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疫情防控重点人员底数清、情况明;2月1日向区防控指挥部建议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有效地从源头切断了传染源;为最大限度压降车辆、人员流动,政法委牵头发放车辆、人员通行证,全区主次干道机动车数量锐减九成以上,人员实际出行次数锐减八成以上,基本实现了人员不流动、汽车不启动,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管控出行的同时,采取各项措施,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联系物流公司、大型超市等进行网上下单,减少业主外出造成交叉感染,也减少了果农菜农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确保城市生活“供氧”不中断。
(二)围绕稳定,保障人民的信息知情权。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战场就是网络舆情的管控。对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及时公开,最大程度上消除疫情期间群众的焦虑、恐惧心理,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我们做到了“三个重视”:重视搜集舆情信息及时高效。信息的及时高效是化解和处置不稳定因素的关键,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区(区直单位)、乡(办事处)、村(社区)三级舆情信息收集网络,建立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确保舆情管控无缝隙,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化解。重视舆情信息源头管理。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监控,严格24小时网络动态巡查监控机制,在源头筛选和过滤网络舆论的内容,有重点的靶式化解,严厉杜绝反面舆论的散布。2月份以来,淮安区共处理各类舆情1572条,处理网络谣言3起,全部依法追究了散布者的法律责任,有效化解了我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矛盾风险。重视正面舆论引导解读。加强舆情跟踪研判,区委政法委每天汇总网络舆情信息,集中商议,通过网络媒介在第一时间作出正面引导和权威解读,化解群众疑虑,维护了特殊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以创新为导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
此次疫情爆发使现有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也创造出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机遇。我们需要根据当下实际、着眼未来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从治理力量上,科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基层共治共建共享。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尤其抗击疫情这样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从“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政府从主导者变为协调者,创造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给社会力量赋权赋能;畅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参与渠道,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通过信息共享和体系搭建,将共治角色赋予每个人,极大挖掘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
(二)从治理手段上,善用大数据资源,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本次抗疫实践充分说明了网络与大数据资源的运用,对社会治理的重大作用:利用网络,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电商平台配送、学生网络教育、在线诊疗等,避免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大大减少了疫情扩散的风险,缓解了社会焦虑心理,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大数据,做好疫情研判防控工作。区级层面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利用区联动指挥中心数据平台收集疫情防控信息1.72万条,全面排查92.87万常住居民;指导推广重点人员居家隔离24小时“智能监控+人工值守”制度,大数据的应用,为遏制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基层社区、楼栋微信群,使得信息迅速传递,下情上传、上情下达,为防控疫情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治理平台。
(三)从治理制度上,多部门互动联动,提升协同治理能力。我们要建立应急状态下的相关部门的互动联动机制,以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本次疫情爆发以来,区委政法委牵头的城市社区防控组和社会防控组统筹安排区级56个单位957名干部进入87个小区,实行部门联动,定岗挂包,所有挂包人员每天进入小区,对人员车辆出入、重点人员进行全方位管控,体现了部门联动的优势,也增加了部门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提高群防群治的参与率。组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住建局和小区办等45个部门参加的三大督导组,对全区87个城市小区疫情防控情况进行了15轮“地毯式”不间断督查,现场交办问题800余个,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质效。
三、以补短板为导向,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精度”
疫情防控考的是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暴露出我们在城市治理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弱项,我们要认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一)加快应急体制创新,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断推进城市应急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应急治理决策、指挥、执行、反馈等一体的权责体系和协作机制,进一步厘清应急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协作关系,杜绝多头管理、调度混乱和权责不清等问题,要尽可能缩短城市应急管理链条,提升响应的速度和效率;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公开制度与标准,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直通汇报制度;要加强城市应急资源的科学储备与统筹调配机制,有力应对紧急状态下可能面临的各种供需矛盾。
(二)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在本次疫情中,社区在联防联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社区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人员数量有限,应急管理经验缺乏,在困难面前慌张无适,社区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所以要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发挥好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和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米”作用:本次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形成了抵御疫情扩散蔓延的强大合力。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更好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业委会党组织及居民党员在社区党建中的引领作用。要落实“党员进社区”制度,充实社区基层组织,促进城市社区治理落到实处。完善党员“亮身份”、党员“双报到”等机制,延伸党的工作触角,有效释放“党建引领+”的制度效能,实现为民服务精细化、社会治理科学化。
(三)强化网格管理,推进基层的周密精准管理。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需要治理者巧手拈针,通过做实社区网格和建立数字城市系统,让城市的每个个体细胞都能通过毛细血管形成信息互动和有效反馈。此次疫情防控中,区委政法委指导区社会治理联动中心带领全区1291名网格员化身成为疫情防控宣传员、战斗员、信息员,向群众推送疫情防控信息36.82万条;参与人员排查5846人次,参与主要交通道口值班18450班次;上报疫情防控信息1.72万条,高效推进群防群治向纵深推进,正在探索淮安区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之路。
1.通过“网格+部门”形成治理合力。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人手紧张,疫情排查、社区防疫办法制定、防疫知识宣传、防疫法律、特殊时期的矛盾纠纷协调处理等都离不开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挂钩下沉到社区、网格,畅通了网格员和上级点对点对话,实现信息精准直达。
2.构建“网格+警格”深度融合模式。网格员与社区民警、区街挂包干部协同合作,构建“多包一”机制,既能发挥网格员熟悉情况优势,又能弥补他们的专业化不足困境,组合互补提升治理能力。街道党工委统一调度属地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属地部门,与卫健、公安、民政、城管等部门形成有效互动,形成条线职能部门与街道社区共治。
3.实施“网格+物业”,政府市场形成合力。组成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组成“1+N”议事协调机制,构建小区建设、社会治安、物业管理、民生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引导小区物业企业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利用小区物业企业管家服务体系,推动“网格+物业”联合防治疫情。
四、以发展为导向,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度”
有效的“全周期管理”要求城市随时做好危机应对准备,包括提前准备好应对疫情过后的次生灾害。疫情过后我们将迎来各类风险矛盾的高发期、爆发期,将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变数,特别是民营企业复工复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资金、税费压力。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企业因疫情影响发生的贷款逾期等,应该在符合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前提下,通过调整贷款期限、变更还款方式、调整结息频率、利息减免等方式,积极给予临时经营困难小微企业信贷帮扶。与税务部门协调联动,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给予减免、对企业的租金给予减免,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二)畅通民营企业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停工停产造成合同履行、劳资纠纷等民事类案件,全部实行优先办理,缩短办案周期。对疫情防控期间涉民营企业案件,指定一名副检察长集中管理,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办理,重大案件检察长亲自督办。
(三)开展“政法书记下基层”一对一服务民企。组建民营企业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顾问团,建立联系卡,开启“直通车”,定期开展“法律体检”,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在重点民营企业建立“处级干部+员额检察官、法官”对接模式,邀请处级干部和员额检察官、法官“点对点”挂联服务企业,建立固定走访接待日制度,定期接待来访,走访协调,一线督导;在民营企业集中的板块设立“政法书记工作室”,政法书记作为派驻民营企业联络员,安排固定办公场所,压茬跟踪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对一、面对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