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24日

清末民国时期的淮安全鳝席

阅读数:6088  

章丽青 杨钱龙 虞 纬 徐爱明 文/图

《清稗类钞》:淮安全鳝席首次登场

191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次出版煌煌巨著《清稗类钞》,全书共48册,13500多条,约300万字,共收录时令、地理、名胜、园林、著述、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92类人文社科领域内容,压轴的是《饮食类》。在众多种类的内容中,《饮食类》收录与饮食相关的内容接近900条,在数量上独占鳌头。明清时期,漕河盐榷萃聚淮安一地,淮安因河而盛,淮安菜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淮安菜大出风头,尽显“英雄”本色。

《清稗类钞》在盘点“各省特色之肴馔”时,介绍了“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淮安菜以其独特的表现占据其中一席。在介绍各地人的饮食习惯、饮食风俗时,《清稗类钞》提到了“淮安人食鳝”和“淮安人食烫豌豆苗”两种食尚:其一,淮安人吃黄鳝,文中介绍说,“淮安庖人之治馔,以煼炒著。其于鳝,普通之制法有三。一曰虎尾,专取尾之长及寸者,去其尖,加酱油调食之。二曰软兜,专用脊,俟油沸于锅,投入之,似煮似炒。三曰小鱼,则以其肠及血,煮之使熟,临食则调以酱油”。列举3道著名的鳝鱼菜,即炝虎尾、炒软兜、炝小鱼(炝斑肠)。至于豌豆苗的吃法,很多地方是“有芼之为羹者,有炒之以油者”,而淮安人则与众不同,“且烫而食之。以苗之生者投沸汤中,本味完足,食者皆甘之,然汤必为鸡汁或豚汁也”。

最为耀眼的是,《清稗类钞》列举了当时著名的、风靡全国的5种宴席——烧烤席、燕窝席、全鳝席、全羊席、豚蹄席,其中全鳝席、全羊席诞生于淮安,彰显淮安菜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地位。《清稗类钞》记载道:“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合计之也。”同治、光绪年间,全鳝席鳝鱼菜品达108品之多,蔚为大观,令人叹止。“全鳝席”因《清稗类钞》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惊艳国人。

《晨报》:鳝鱼菜独领风骚

1926年11月22日至1927年1月30日,北京《晨报》第六版分18次刊登了作者“虎公”、题为《都门饮食琐记》的系列文章,分别以“山东馆、川菜馆、闽菜、淮扬菜、豫菜、苏馆、广东菜”为小标题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饮食概况。其中,1926年12月9日、12日、13日的内容介绍的是淮扬菜在北京的情况,尤其是淮扬菜名店中的名菜。12月9日的文章中,作者说,“淮扬菜种类甚多,因所代表之地域亦广,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而淮扬因河工盐务关系,饮食丰盛,肴馔精洁,京中此类菜极多,但规模大者少耳”,作者列举了初醉琼林、中西饭庄、庆园春等规模不大,均不甚著名的饭店,而“春华楼在五道庙,地址极小,而每逢饭时,必坐无隙地。著名之菜为软兜带粉(即炒鳝丝加粉条)、脆鳝、生敲鳝鱼、松鼠黄鱼、红烧鲫鱼、烧鸭、炒豆芽菜、荠菜、炒山鸡片、川青蛤。冷盘以肴肉、抢虾等为佳。甜菜有夹沙高丽肉”。春华楼是清末京城八大楼之一,位于北京西城区马连道9号院,开业于民国初期,为八大楼中唯一经营江浙菜的饭庄,做菜讲究工料精细,其名菜前3道的软兜带粉、脆鳝、生敲鳝鱼都是全鳝席中的经典名菜,软兜带粉更是与我们现在的软兜长鱼大为不同。

《都门饮食琐记》的作者“虎公”为美食家杨度,而杨度是目前所见的,在饮食史上第一次提出“淮扬菜”这个概念的人。其实,杨度在晚清民国年间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生多彩多姿。杨度对于饮食的品味和坚持,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都门饮食琐记》的18篇文章将北京“一饮一食,无不争奇立异”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乃中国饮食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

《新天津画报》:淮安人善作鳝鱼

1939年10月25日,《新天津画报》登载了作者“知迷”的《漫谈江北著名的吃》,介绍了“淮阴鳝鱼”,“北方人多不爱吃(或者说是不敢吃,因为它像蛇),南方人都个个视同奇珍,淮阴的鳝鱼,尤其著名”,“因为淮阴的鳝鱼著名,所以价格也比较的贵,每当宴会绝不会少了这个菜,家里来了亲友,不添此菜不为敬意”,并且讲述了“我前年回南,往淮阴拜访亲友”,吃鳝鱼的矛盾心态和窘迫之状,但鳝鱼菜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仿佛为了印证“知迷”关于淮阴(实为淮安)鳝鱼的介绍,1939年11月23日,《新天津画报》以“迥斋追忆录”专栏笔记的方式,刊登了鲁道人的《淮安人善作鳝鱼》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腐史自叙》(《腐史》即《史记》)、《战国策》的经典语句对鳝鱼作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淮安人制作鳝鱼的史实,作者一言以蔽之:“总而言之,味极腴美,人多嗜之,而江苏淮安人尤善于作法。”作者叙述说,当年自己曾听老朋友韦冶泉说“敝郡厨司所作黄鳝食品,多至百余种”,那时自己似乎还不太相信;后来自己的朋友中,又有人说黄鳝菜肴达一百余种,“固属夸多闘靡,然其实实有三十余样”。直到最近,作者又听王润之先生说“伊本籍浙西嘉兴,自幼寄居淮城,当时有著名庖丁张鸿庆者,作鳝席以软兜、炝虎尾、煨奇门为最饶风味,所谓软兜,系用净长鱼脊做,有加粉条,此种粉条,细如绵线,乃淮城特产,为他处所无;所谓炝虎尾者,亦系用鱼脊做;所谓煨奇门,系用长鱼肚皮后做,以上三者,要为全席之冠,其外更有所谓炝班子,系用长鱼腹里小长鱼,与肠子尔,其实非小长鱼,乃鱼之血液凝结成条者”。

《上海滩》:粉蒸肉与全鳝席

近代以来的上海商机无限,无数怀揣梦想的淘金者,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上海,上海滩成了外地人淘金的天堂,推动了上海饮食业的发展,他们争奇斗艳,各逞新意。1947年革新6期《上海滩》“别开生面”栏,刊登了“姜公”的《粉蒸肉与全鳝席》,正如栏目设置一样,作者由“荷叶粉蒸肉”引入话题,“别地方用米粉蒸制的菜,大抵只限于肉类,偶然在台面上看见粉蒸鸡,已经共夸异味了。惟有湖北江西一带,最相信吃蒸菜,连鱼也可以用粉来蒸……常常谈起了粉蒸鱼,不禁眉飞色舞,口角垂涎”。关于全鳝席,文中说:“听说,还有所谓全蒸席,肴馔数十种,全系蒸品,没有一样是煎炒烩炖的,那更加别开生面,难能可贵了。”“又有苏北朋友告诉我,阜宁(?)等处最出色的是全鳝席,从冷盆到大菜,完全用黄鳝独样烹制而成。其他鸡鸭鱼肉,一概贬入冷宫,这倒也别饶风味,足以一‘新’朵颐,可惜我没有尝过。”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作者在“阜宁”后面加了括号、问号,可能是对全鳝席出于阜宁表示怀疑吧。

其实,上海人对于全鳝席应该不陌生的。早在1929年4月28日,淮安人金君珏就在《申报》上,以《饕餮余话》为题记述了淮安制作全鳝席的技术——“烹治鳝鱼无过淮上”,淮安的全鳝席“治法无虑百种,初不出鳝鱼一味”,尤其是“软兜带粉鳝鱼,尤非他地可及,坐中客无此不欢也”,而全鳝席最为著名的首推宴乐楼,“淮庖之治此者,首推河下之宴乐园”,它的软兜带粉一菜尤为叫绝,“盖其皮不称脱,嫩不容箸,究不知何法致此”。

民国年间,淮安籍的银行家朱邦献、谈荔孙、周作民、顾翊群、许福昞、胡仲文、杨毓璋、沈京似等以及淮安籍的官员助推了全鳝席走向全国。沈京似出身淮安名门,家世显赫,20世纪30年代担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沈京似经常在家里宴请,常常亲自下厨指导,并与厨子共同研究烹调技艺……因此,他家的厨师胖子小李,人称李厨,修炼成了上海滩淮扬菜的第一把好手。上世纪40年代开始已驰名上海的莫家菜,其实遵循的就是沈京似家的菜谱,莫家第一代厨师莫有根就是胖子小李的徒弟。炒鳝丝是沈京似家最出名的招牌菜之一,浓油赤酱,香气诱人,软硬适中,堪称中华第一炒鳝丝。

淮安全鳝席,又称长鱼席,气势磅礴,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别具风味。初见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轰动九州,传为奇迹;清末民国年间,全鳝席逐步走向北京、上海、天津,名满华夏,享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