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15日
文渠边上绿霭亭
阅读数:2372
高建平
清末民初淮安著名学者段蔗叟在他的淮地文献《跰鲜余话》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同治初年,因省垣失陷,金陵人多避地淮上。王善之肇元先生,主甘氏讲席。伯兄月珊偕谭子溪学濂、马少琴及韦石杉福安、朱湘山占鳌、丁叔勤寿炳、周元坤为文秩,就正善师。癸亥,案伯兄及谭、沈、朱、梁,六人同时入泮。后三居亦复续入泮。因有车笠之盟,景周、韦赐绶与予亦附入焉。同人拟建丽泽书塾,为弟子会文,计度地于仓桥东设立义塾,地基宽阔,树木茂盛,四围活水,风景颐佳。经营数年,未皇修建。时何姓庖人于太平庵东隙地,建绿霭亭,里人多觞客于此。”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着绿霭亭的建造年代为同治癸亥(即同治二年,1863年)前后。
淮人裴籽青《宾楚丛谈》卷四中,也有对绿霭亭的描述:“陈伯容明经墉,尝于上巳日宴绿霭亭,褉贴字为五律二首。云:一亭临水次,盛地快间游。虚室生清气,长林抱曲流。春和人自畅,日永趣舒幽。此会欣同乐,因时褉事修。随地娱清兴,临风遇故人。崇兰时映水,茂竹每当春。怀古情相喻,观文迹已陈。少年今亦老,寄感岂无因。”诗中的上巳日,即三月初三。陈伯容的这首诗道出了当时绿霭亭的人文风景、建筑风貌及其周边环境。
绿霭亭从建造之初,即成为淮上名胜。据说这位何姓厨师出资在淮安府城太平庵东隙地建绿霭亭菜馆,专门做淮上富家文人生意,该菜馆的特色菜以爆炒麦穗腰远近闻名。同族一厨师仿而效之,于光绪五年在就近处选址又建,新址一水回环,跨桥方可入内,故取名小仓洲。后店主病故,续开酒肆更名“远香草堂”。清亡后,仍有遗老们在此流连,裁诗索和,买酒浇愁。
笔者听曾祖母说过——
解放前,家里殷实。我公公(笔者高祖父)做七十大寿时,暖寿酒席就在绿霭亭菜馆办的。家里至亲都来贺寿,那个家内三道大门都请“茶究”来家,事先扎大红彩绸子牌彩,院子内打扮得花落天空的,堂屋内清清亮亮,到处一新。大福柜上,锡制的大方蜡烛台上点着一对大红寿烛,香炉燃香,氤氲馥郁。大桌上铺上大红桌帷,那个景致漂亮呢!
老亲家爹爹屠殿芬,请十几个人用洋鼓洋号,抬着盒担、寿礼、寿匾从淮安河西七八坊半,几十里一路吹打到我们家来给老太爷拜寿。洋鼓洋号敲得来,盒担挑得来。老太爷坐在大桌正当中儿,身穿淡青苏绸外套一身,脚上穿的鞋子是抛云雨的,带有云头的,都是有钱人穿的,手上抱着一个银手炉,真是太爷样子。是亲戚的都来,什么北门高家、西长街高家、胯下北街高家、小牛巷高家、六涵洞高家、西长街邵家、曹甸郝家、大鱼市口吴家、夯轮寺巷陈家,都来给高老太爷拜寿,那个袍儿褂儿的,穿得漂亮呢!
入晚,就到绿霭亭吃酒席。我们家后门口就是文渠,事先租几艘小船,雇人划,船上能乘坐七至八个人,一路有说有笑的,船划向南经余家大院、万寿庵、陈家大宅、曾家酱园,就到了文渠西岸绿霭亭了。步行经白虎桥至西南太平街,向南从太平庵向东也通绿霭亭。
到绿霭亭吃酒席,是先赏景后吃饭。绿霭亭其实不是简单的亭子,主人爱好风雅,是一座蝴蝶厅。它是建在荷花池上的,水下面打桩,在桩上四周镶以砖石,在砖石上架亭子。四周环水,南接一木桥,桥与南边孤堤连接,整个布局,就像一幅水墨画,犹如蓬莱仙境。绿霭亭是三间歇山单檐式,小瓦屋面,四角微翘,廊柱上有挂落雀替,北边廊柱上有飞来椅,四面回廊下雨不湿脚。东西山墙是水磨青砖白灰嵌缝,南北是雕花的长格扇,打开隔扇,南北皆通。
老太爷过寿是冷天,亭前有暖帘,里面中间架一铜围炉。围炉是三条腿的,三条腿有一米多高,上置一个铜盆,铜盆里架着木炭,木炭烧起来没烟,上面也有架子可以烧水喝茶,这也是当时高级享受。围炉旁边可摆四桌酒席,两头房各摆四桌。席间四周回廊里有笙箫管笛伴奏,那音调好听呢,借着水波传播多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