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17日

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

余足云

阅读数:503  

古人很早就提出应变力的重要性。比如,“举措应变而不穷”“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等等,都是在强调人要善于顺应时势,善于应变。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次,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王阳明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告诉人们,只要心体能达到澄明的至高境界,遇到任何事情就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应变自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谓“心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提倡人们始终保持人性原来之初心、本心。于为政者而言,所谓坚守本心,就是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期盼为念,凡事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唯如此,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时期,梁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当地民风素来质朴,他治理风格宽缓平和,做了很多有益于民生的事,深得百姓拥戴。后来,他转任相州刺史,该地习俗杂乱、民风迥然不同,而梁彦光仍然“及居相部,如岐州法”,仍沿用岐州宽仁之政,百姓呼其为“戴帽饧”(比喻软弱无能),治理效果也并不理想。过了一段时间,梁彦光再次求任相州刺史。此次到任,梁彦光充分摸透当地实情,改变方法策略,锄奸惩恶,审案断讼,普及教化,“风化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而效果迥异,充分说明“政贵知变”的道理。对为政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治理一方,切不可脱离民情,违背民意,固守老经验、老办法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翻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适时而变、因变求进的波澜壮阔史。正因为我们始终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到应对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这些无一不是共产党人识变、求变、积极应变理念与精神的生动展现。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变革的精神,才让我们始终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各种磨难中昂然前行、奋斗成长。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应变力的铸成并非易事,需要在实践的风口浪尖中磨砺、锤炼。尤其是应对突发、应急事件,更需要为政者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果敢的判断力以及高超的沟通协调能力。现实中,一些优秀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够“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之所以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好口碑,就源于他们始终谨守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和宗旨,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担当有为,苦干实干,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条康庄大道,给当地带来大变样、大改观。

当前,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的形势,党员干部更应在求变中践行为民的初心,锤炼主动求变的胆魄与智慧,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