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22日

仇桥老街

阅读数:5786  

徐怀庚

在随区档案馆到仇桥村进行“百村万户”村史采集时,许多上了年岁的老人,听说编村史,都很高兴,人人侃侃而谈,仇桥的来源、仇桥的地貌、仇桥的民风、仇桥的名人……而他们向我们说的最多、谈的最多的是仇桥老街,并叮嘱村史中一定要有仇桥老街章节。从他们叙述中得知,仇桥老街在现在仇桥街北二里多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乡村规划和农田水利建设,再加上仇桥新街的建设,仇桥老街逐浙失去昔日的繁荣,原来上千户人家的老街上,现在也仅有四五户人家。

说到仇桥老街,得先说仇桥的来历。仇桥,原本叫“仇家桥”。早在640多年前,有年冬月的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刮着呼呼的东北风,受历史上著名的“洪武赶散”从苏州被赶到苏北的仇氏家族十几口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在仇老爷和三个儿子的带领下,艰难行到距离老淮安城东南40多里的市河边上,天寒地冻,且天色已晚,仇老爷和三个儿子商议暂宿下,有力气的男人们从市河边上砍柴伐树搭住宿的柴棚,女人们则忙着生火烧水煮饭。洪武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大雪、北风连下连刮了三天三夜,天晴日出,冰雪融化,仇氏家族掌门人仇老爷子带着三个儿子走出柴棚,沿着市河周边察看,见地势平垣,有河有塘,有可耕种的田地,且气候分明,让仇老爷子惊喜地是两个儿媳,在此为他顺利生下一个孙子、一个孙女,老人和家人们商议便在此落户。开春后,大地复苏,万木争春,仇家便在市河岸堤内侧搭建院落(俗称仇家大院,现在还有个大院组),为过河方便,在市河上架设一座简易木桥,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之为的“仇家桥”。后来此地住的人家越来越多,在桥上经过的人也越来越多,木桥坏了大家共同修,仇家人把竖在桥头“仇家桥”中间的“家”字拿掉,换了块“仇桥”匾牌。木桥坏了修,修了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木桥东60米处建了水泥板桥,木桥才被拆除。

随着仇姓人家的落户,从苏州被赶出的陈氏人家、朱氏人家等也纷纷在此落住,而这些人家在苏州都是大户,跟随来的仆人家庭以及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得知后,也落户此地。“仇家桥”周边落住人家越来越多。再加之市河水上可以运输,上通淮安古城,下通马家荡,路又四通八达,人来人往,迁来的苏州人本来就善做生意,很抉这里形成了一个集市,仇桥街也就逐渐形成了。时间长了,人们称之为“仇桥老街”。

仇桥老街的兴旺和街上的一河两路密切相关。一河是市河。市河起自淮安城北,上接文渠,通矶心闸。由北门外向东穿联城,出阜城关与涧河汇合一段后向东流至北涧,转东北经水晶、仇桥至青墩转向南至红桥,又东南经山岗桥、九龙口、南头、蛇丰过都良入马家荡,(《淮安市志》第180页)河宽三十多米,能行货船。两路是大御路、淮阜路。大御路是从涟水、顺河至曹甸到宝应。最初形成是在明朝初,路宽十多米,两边是河,走马车,从仇桥老街上经过,前些年才不用。淮阜路从淮安城经季桥、白干、仇桥、凤谷到阜宁,经仇桥老街。大御路和淮阜路在仇桥老街形成十字路,造就了仇桥老街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要道。有人看过民国三十年地图,仇桥老街标注的很清楚。仇桥老街南北200多米,东西180多米。街两边有铁匠铺、铜匠铺、皮匠铺、寿材铺;有药店、裁缝店、理发店、烧饼店;有面馆、酒馆、烟馆、茶馆;有豆腐坊、磨坊、蛋坊;有竹子行、编席行、粮行;还有澡堂子、老虎灶,还有那在街边巷口摆摊设点的、行走算命打卦的、垮篮叫卖的……那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白天,街上骑马赶驴、挑担推车的人来人往;晚上,街两边挂的是店家和行业特色的灯笼,一个挨着一个,把整条街照的通明。

在离老街不远处的一座木桥北边,还有一个交易木材、煤炭等物资的四五亩场地,桥东边还有一个水码头,码头北边有个交易牛、羊、猪等牲畜交易场地,也很大,从盐城、阜宁和施河等地运来的牲畜在此交易。逢有二、五、八、十的日子,来赶集的人更多。现在仇桥集市上还传承了仇桥老街上,逢二、五、八、十赶集的传统。仇桥街上的人告诉我,当下仇桥街上夜市都很红火,吃的、玩的都有,要到夜间十一二点才息市,这也是仇桥老街遗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