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27日
岳云飞:碧油煎出嫩黄深 循网飞入万家门
阅读数:1651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说的正是令人喜爱的茶馓,细如线、黄如金,让人百吃不厌。淮安是“中国茶馓美食之乡”,提到淮安的茶馓,就不得不提河下古镇的“岳家茶馓”。“岳家茶馓”历经百年沧桑,传承依旧,如今借助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契机,已经飞入全国各地的寻常百姓家。
河下古镇的湖嘴大街,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老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茶馓”的店铺就位于这条老街的入口处。第八代传承人岳云飞告诉记者,自己入驻这里已经整整十年了。“2010年入驻河下古镇的,当时古镇刚开发,没什么游客,住户也少,每天只能卖几斤面的茶馓。”说起刚入驻的情景,岳云飞颇为感慨。好在“岳家茶馓”美名远扬,经常会有一些口碑顾客前来光顾,让岳云飞度过了最艰难的起始阶段。
“岳家茶馓”创于清代,距今已逾百年。每天凌晨3点,天蒙蒙亮,岳云飞和他的家人就起床了。20斤精选的面粉要和得“光滑、起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水和面的比例、揉面的力道都要精准。而且,和面不仅仅要讲究技术,还要耗时间。“面揣下去要醒20分钟,这样的揣面、醒面还要再反复2次,光这么一个和面的过程就要花1个小时。”岳云飞说。和完面就要“开条”“搓条”,都不是省心的活,要开得圆润,搓得嫩滑,然后开始“盘条”,一层层盘上来,淋上芝麻油,这也是茶馓吃起来香气扑鼻的原因。岳云飞说,配料、揣面、醒面、开条、搓条……二十几道工序都只是准备工作,炸茶馓才是真正开始。两支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三根一股,绕成梳子状,轻轻放入油锅,在“嗤嗤”的声响中持续一分钟时间沥油捞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面香扑鼻而来。
每天做完茶馓,岳云飞和家人们就安静的在古老的巷子里,等待顾客光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岳云飞说,自己从19岁就开始制作茶馓,尽管茶馓买卖利润不高,但是他长年累月与茶馓打交道,做茶馓不仅填补了他生活的空间,更意味一门家族手艺的传承。2014年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开始变得活跃,河下古镇也热闹了起来,岳云飞的生意也好了起来。“以前每天要用掉20斤精选面粉,现在每天要用掉50斤,比以前要辛苦一些,但是做得有劲。”岳云飞说。生意好了,岳云飞更忙了,“岳家茶馓”的品质却没有下降。每天做完茶馓,岳云飞就开始琢磨在配方用料和制作技艺上进行优化,用菜籽油混合麻油代替原来的麻油,用红麦面粉代替白麦、花麦面粉,“岳家茶馓”的色泽更加鲜亮、口味更加酥香。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百姓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销售模式也更加多元,岳云飞不再守着摊子做散装,开始制作礼盒装,尝试在网上进行销售。一开始尝试着在淘宝上销售,结果发现“岳家茶馓”在网上备受欢迎,一个月能卖出三四千盒,销售收入2万多块。现在,淘宝、美团、微信都成了岳云飞的销售渠道,借助网络的便捷,“岳家茶馓”飞入千家万户。
生意越来越红火,岳云飞在外打工的儿子岳健锋也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做“岳家茶馓”,岳健锋也成了第九代传承人。年轻人的思想更加活跃,“岳家茶馓”不但进驻的网店变多,而且增加了抹茶、海苔等新口味。提起“岳家茶馓”,岳云飞的脸上满是幸福的滋味,对未来,岳云飞更加充满了期待。